●本报实习记者 刘艳霞
环保服装秀、垃圾分类知识科普、游戏比拼、手工DIY……如今,在呼和浩特市各中小学的校园里,垃圾分类“新时尚”蔚然成风,学生在课余玩乐中汲取垃圾分类知识,浸润在绿色环保的文化氛围中。
“垃圾分类一小步,保护环境一大步。”一根普普通通的麻绳,一圈圈地缠绕在废弃的塑料瓶上,再用纽扣和铁丝做花束,精美的花瓶摆件便做成了。生活中的部分垃圾在金桥小学学生的手中变废为宝,实用的笔筒、漂亮的花盆、有趣的手工制作、栩栩如生的人物,学生们在体验手工制作带来快乐的同时,树立起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的环保理念。
你知道垃圾能“活”多久吗?什么是厨余垃圾?海洋里的垃圾有多少……近日,新城区胜利街小学的学生开展了“垃圾分类始于心 绿色环保我先行”主题班会,老师们用精心准备的资料,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分类的现状以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帮助大家强化环保意识,提升垃圾分类能力。
在清泉街小学开展的“变废为宝秀风采,节能环保我能行”环保服装秀活动中,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服装及艺术文化中,学生们通过创作,把废纸桶、垃圾袋、报纸等变成了精美的环保服装……各有各的创意,各有各的精彩。
在赛罕区大学路小学西把栅校区的“践行垃圾分类 共塑文明新风”舞台剧中,学生们穿着印有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服装进行表演。小演员们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着垃圾分类知识,号召大家从自身做起,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表演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家里,我们会把废纸、牛奶盒、剩饭剩菜等不同垃圾,分类放到不同的垃圾桶里。”
赛罕区大学路小学西把栅校区副校长赵志静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践行校园环境保护建设,帮助孩子们培养环保意识,“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园后,也能将环保意识带给更多的人。”
当好宣传员,还要做好实践者。近日,清泉街小学学生来到清泉街社区,进行了“践行垃圾分类,共建绿色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将社区内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投放,并向社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页,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以实际行动示范指导居民,传递文明声音……
从垃圾分类基地、宣传栏、班级文化墙到主题班会课、实践活动,呼和浩特市各中小学大力推进垃圾分类环保教育,引导孩子们成为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广者,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