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云艳芳
随着天气转冷,又到了冬储菜热销时节。11月21日一大早,赛罕区巴彦街道勤浓农贸批发市场已是人声鼎沸,来自郜独利村的赵先勇正在挑选大白菜、土豆、大葱,他把选好的菜整齐地码放在小轿车的后备厢,准备送到黄合少镇二十家村的岳母家。“如今村子里都铺了柏油路,40几里地开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去哪儿都不发愁了。”赵先勇说,这几年乡村的路修好了,家里也买了小轿车,走亲戚、买东西方便多了。
公路通,百业兴。“四好农村路”更是承载着乡村振兴的重任。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以建设交通强国为主线,把“四好农村路”建设当作民心工程,有机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全市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今年初,清水河县荣获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托克托县、和林县、新城区、赛罕区、土左旗早在几年前就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截至今年一季度,呼和浩特市公路总里程达8219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574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0%,路网密度达47.8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区第二,实现了全市所有旗县到首府均以一级及以上公路相连通,45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或水泥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公路列养率达100%,形成了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干线公路路网体系和通村畅乡、客车到村的农村交通网络。
各个旗县区也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交通+特色农业+电商”“交通+文化+旅游”等新模式、新业态,使得农村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不断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清水河县荣获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可谓实至名归。近年来,清水河县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公路路网密度为56.04公里/百平方公里,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100%,行政村公路硬化率100%,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83%。乡镇和村委会通客车率达到100%,农村“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清水河县近五年硬化通村道路780.924公里,有力提升了农村道路整体风貌和形象品质。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因山就势、因水成景打造以乡村旅游公路为主的两条精品旅游环线288公里,推动建设了沿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冯家塔至老牛湾红色旅游公路26公里、正峁沟至正峁梁旅游公路6公里,实施了曹家沟至老牛湾旅游公路44公里养护工程和附属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沿线路衍生经济欣欣向荣,农家乐、民宿、海红果基地、小香米、黄米、米醋、胡油等基地产业快速发展。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高品质运输服务。
托县加快完善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全县农村客运班线实现连接国省干道、覆盖城乡,全县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实现通客运班车,群众出行难、运输难、乘车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赛罕区将围绕金山高新区和航天经济园区、赛音不浪果路农业合作社、石人湾湿地、马鬃山滑雪场、嘉仕农业园区等产业项目的5条农村公路确定为“四好农村路”示范路进行打造,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新城区围绕“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区创建目标,全面落实“建好、管好、养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总要求。以路衍经济为切入点,突出大青山前坡农文旅产业优势,以农村路网串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和林县把“四好农村路”建设有机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红色旅游公路、新机场进场公路,樊家夭、舍必崖等农牧业产业路,升级金盛路、和盛路旅游景观路,配套自行车、市民步行等“慢游绿道”,城乡道路焕然一新,出行条件进一步优化。建制村道路硬化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城乡道路客运车辆公交化率实现“三个100%”。
2023年,武川县被列入“四好农村路”自治区示范县拟创建名单,围绕这一目标,武川县不断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管护资金投入力度,全力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公路密度达到26.21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农村公路养护里程1099.2公里,农村交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学习清水河县经验,重点部署、重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齐心协力描绘“路景交融、路通业兴、路畅村美”的乡村幸福新“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