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灯下漫笔

居家老物件——水桶、水缸和水斗子

■ 吴潇

水是生命的源泉。

有水才能保证生命的繁衍。

因此一般的城池都要建在水源丰沛的地方。归化城也是如此。

大青山南麓,是历经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形成的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尤其是地下水十分丰富;植被茂盛,宜牧也宜农。所以阿拉坦汗选择在此处修建归化城,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以前,旧城的居民都是从土井中汲水饮用的。土井是当时旧城人的叫法,请内行人找准水线定位,先挖个大坑,然后往下挖,层层往上倒土,由于地下水位高,一般挖到一丈多深就能见到泉涌了;赶紧下木头涵,砌石头、砌砖头、壘井壁;最后收口,盖石头井板。十几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一号院的那口井》,曾有过详细的介绍。归化城有四大名井:海窟井、玉泉井、四眼井和大炕井,虽然都是土井,但水质清冽甘甜,深受旧城人欢迎,更是各家茶楼酒肆首选的汲水之处。

旧城的平民百姓,虽说也有去海窟井、玉泉井等处汲水的,但绝大多数都是在自家附近的土井中汲水,这些井的水,水质也不错,可以说我们这辈子人几乎都是喝这种土井水长大的。

汲水回家要用水桶,这是各家各户必备的,最早的水桶是木头桶,是箍桶匠用十几块50多厘米长的木板拼对成的圆柱体状,底部槽中嵌入拼对成的圆形木块,上部有两耳嵌入一根圆木棍作桶梁。桶外部上中下有三道铁条箍住。这种木水桶没有一颗铁钉,耐磕碰,但很笨重,时间长了还会干裂渗水。后来不少人用上了一种长方体的薄铁皮水桶,当时人们都说是用汽油桶改装的,这种桶价格便宜,很轻,但不耐碰,容易磕坏。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用上了白铁皮打制的水桶,轻巧干净还耐碰磕,价格也公道。

水缸也是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有的人把水缸也称为水瓮。缸和瓮笼统地说,可以看成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叫法,但二者的制作工艺、外型、用途还是略有区别的,而且瓮比缸出现的时间要早。据说在四、五千年前的舜时,先人们已经会制作比较精美的瓮了。《史记》中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陶河滨是说舜在河滨一带制作陶器,可见历史悠久了。呼市人用的水缸大都是清水河县窑沟等地用陶土制坯而后烧制成的,里外都掛有一层黑釉子,虽然笨重,但家家离不了!有的人家缸裂缝了,也舍不得扔掉,就请锔缸的匠人锔上几道专用的呈n形的铁钉子(有人称圪巴钉子)继续使用。这里赘述几句:有文章称清雍正三年(1725)山西蒲州一带有农人在黄河边耕作,挖出一大陶瓮,制作精美。此为大事,急速报官。州刺史亲自下去察访,见大陶瓮确系古物,遂言此瓮应系先贤舜帝做的陶瓮。并命人在陶瓮上刻下“犁滨出瓮,陶器犹新,不奇不寙,想见贤人”十六个字。但毕竟年代久远,在挖掘、搬运过程中有碰磕裂纹,后找焗缸匠人补了几道锔钉。

说完水桶、水缸,再简单说说水斗子。早先在土井中汲水,几乎家家用小薄铁桶拴根绳子当水斗子往上打水。为了让小薄铁桶在井下容易下沉,要在水桶边拴上几个铁镙丝。另外还要特别小心,防止把水斗子掉入井中,尤其是冬季麻绳沾上水冻硬后,很容易折断,水斗掉入井中想捞出,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压水井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洋井多了,人们逐渐告别了土井取水,去压洋井了。洋井也有水斗子和皮碗儿,不过这个水斗子是起个活塞作用,不同于土井中汲水的水斗子。早先水斗子一般是专职担水工人自己准备的,少数是公用的。后来有人用两块圆形薄铁板夹一块橡皮板、中间用镙母固定提杆的新型水斗子。这种水斗子制作容易,成本不高,很快就普及到了大多数家庭。关于水斗子和皮碗儿,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有过叙述,这里就不详述了。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