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

■耿永君

小时候,大年三十这天,我家兄妹几个分工明确:担水扫院,贴年画、贴窗花,上坟祭祖,是弟妹们的事情;我只负责写对联、糊灯笼。

我家的灯笼,是木匠父亲亲手做的四方灯笼,四面糊上白麻纸,里面底座上放个墨水瓶做的小煤油灯;宫灯模样,虽然简陋却很实用。每年,我都一如既往地写上:明灯高照。现在想起来,以我一个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贫困的生活,闭塞的信息,限制了我的思维与目光,想都不会想到灯笼上除了写明灯高照,还可以写福星高照、吉祥如意……

陕北人过年挂红灯笼,还有一个传说。唐朝末年,黄巢带领起义军攻打浑州(今安塞县王窑乡一带)。攻城三天未破,他大怒,扬言攻下城池赶尽杀绝、烧焦全城。天寒地冻,黄巢当时扮成农夫进入浑城侦探军情,被官军发现 ,穷追不舍。危急关头,一个老人救了他,并指给他攻城的秘密路线。黄巢深受感动,让老人正月十五元宵节用红纸扎个灯笼在自家窑檐下挂起来。他走后,老人一传十,十传百,元宵节夜全城百姓门口都挂上红灯笼。此时,黄巢率五千精兵,按照老人所指的进城路线杀进城来,不多时就攻克浑州。凡是门口挂红灯笼的,起义军一律不进;不挂灯笼的,起义军冲进去抓赃官老财,只一宿时间就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杀光。从此以后,正月十五挂红灯笼的民俗就在陕北高原流传下来。

“正月里来是新年,纸糊的灯笼挂在门前。风吹灯笼呼噜噜转,我和三哥哥过新年。二月里来是春分,我爱我那三哥哥好后生。马兰花开根连根,我和三哥哥一条心。”这首陕北民歌《挂红灯》,在陕北高原、晋西北、包头、呼和浩特传唱了一代又一代,感动了无数高原人,成为中国民歌中的经典。从这首民歌中,听出了陕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对生存的渴望,对爱情的执着,对光景的期盼,对黄土高原的热爱。哦,这金子般灿烂的红灯笼,这天籁般奇妙的《挂红灯》,永远是陕北人的精神家园。

大年三十雪打灯,瑞气盈门。此时,村庄四周群山肃穆,寒气袭人。村里庄户人家院落中,大红灯笼高高挂,喜乐祥和。风平雪飘,鞭炮声声,诗意盎然。家家窑洞里灯光明亮,暖意融融。每当此时,我常望着那些错落有致、或亮或暗的红灯笼遐想:如果说,窑洞是陕北高原温暖的眼睛,那么红灯笼就是高原上的太阳,永远光芒四射,照耀着人们前行的大道……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