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党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抓党建 强堡垒 兴产业 优人才

武川县以高质量党建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本报讯(记者 云艳芳 通讯员 高巍)2022年以来,武川县始终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通过抓党建、强堡垒、兴产业、优人才,把基层党建融入乡村振兴各环节、全链条,以高质量党建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全过程,着力为民排忧解难,自觉践行初心使命。

强堡垒,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武川县委组织部将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有效抓手,按照“以线连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思路,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型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型基层党建示范点9个,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在政治理论修养上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对党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政策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探索党课新模式,将党课由室内搬到室外,拓展到村组,既增进了党课的“含金量”吸引力,又提升了党员队伍素质。

兴产业,点燃乡村振兴“新动能”

武川县积极探索“党建+产业振兴”新举措,着眼生态、绿色优势,明确打造高原特色绿色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现已形成新建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1.5万亩,辐射带动种植绿色商品薯40万亩;燕麦、藜麦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新建肉羊生态家庭牧场、标准化养殖场63个,培育市级家庭农牧场11家;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亩;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183.4万亩,产量42.3亿斤。紧密结合全县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坚持把武川燕麦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武川燕麦传统旱作系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源味武川”区域公用品牌荣获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燕谷坊公司荣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采取“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产业联合、资源联通、效益联享”模式,抓产业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全力促进“两麦一薯一羊”等产业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

优人才,擦亮乡村振兴“新底色”

产业兴旺离不开人才支撑,武川县进一步鼓励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唱主角”。通过注入新技术、融入新理念,发展直播带货、预售认养、网络营销、电商平台、创意设计等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入股合作、保底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方式,促动村民转变成为企业合伙人,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以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干部、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如耗赖山乡农民李喜明夫妻回村创办“养牛的小哥”直播号,作为80后返乡青年创业的优秀典型代表,从创业起初的20头牛发展到70多头,种植特色农产品300亩,年盈利逾40万元。通过发展和培养一批农民技术能手、吸收一批返乡创业的优秀人才和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的措施,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

党建引领聚合力,干字当头促发展,乡村振兴正当时,务实担当开新局。武川县委组织部将继续发挥党组织“火车头”和党员“主心骨”作用,坚持以夯实基础为重点、产业发展为核心,强力点燃党建引领“红色引擎”,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新篇章,切实将组织优势转换成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