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国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国科学家绘出首张蛛丝形成机制分子细胞图谱

据新华社重庆2月19日电(记者 柯高阳)电影里的蜘蛛侠抬手喷出蛛丝,这样的场景未来借由人造蛛丝或将成为可能。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科研团队通过揭示蛛丝合成的生物学机制,绘制出首张蛛丝形成机制的分子细胞图谱,为人工合成蛛丝提供关键理论基础。

蜘蛛牵引丝是蜘蛛的大壶状腺合成分泌的蛋白质类丝纤维,由蛛丝蛋白、有机酸、脂类等物质组成,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仿生应用潜力,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高强度复合材料等领域。“天然蛛丝主要来源于蜘蛛结网,且蜘蛛因同类相食的特性难以高密度养殖,从自然界获取的天然蛛丝产量非常有限。”西南大学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教授王翊介绍,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希望实现人工合成蛛丝,致力于对蛛丝的合成分泌过程进行研究。

王翊课题组选取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棒络新妇蛛为研究对象,构建出这种蜘蛛的染色体级高质量基因组,注释获得3760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研究发现,蜘蛛的大壶状腺丝蛋白基因具有成两簇分布于染色体的重要特征。课题组对蛛丝蛋白、有机酸、脂类等在大壶状腺尾部、囊腔、导管三段中的层级合成模式进行解析,首次完成蜘蛛大壶状腺的单细胞图谱和空间转录组图谱绘制,揭示了蜘蛛丝腺发生与发育的分子机制。

目前,王翊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科学界认为,这项研究多维度地揭示了蜘蛛牵引丝三阶合成的生物学机制,为研究蜘蛛起源与进化、解析牵引丝性能决定因素、创制蜘蛛化蚕丝素材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