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
文明和谐、生态宜居、健康卫生、食品安全、治安良好、军民情深……人人都希望居住在这样的城市。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2年,我市继续坚持为民、惠民、利民、靠民原则,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深入推进各项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亮丽底色。
“三环路开通,我们今年春节回家方便多了,节省了不少时间,春节假期,我们还带了不少外地朋友来呼和浩特玩,品尝咱们本地的美食,朋友们都说,来呼和浩特更加便捷了。”市民王先生对记者说。
近年来,我市抓建设、强管理,城乡面貌持续改善。2022年,备受人们关注的三环路、金海路东延伸段主体结构全线贯通,巴彦高架路、金盛快速路建成通车,新华大街西延伸段、鄂尔多斯大街西延伸段等30条新建续建道路全部完工。打通了多年“堵而不通”的兴安南路、包头大街、乌海东街等“断头路”27条,新华大街、大学东街、北垣街等7条重点街道更新工程全部完工,改造背街小巷140条,治理道路拥堵点97处,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市着眼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看得见的惠民之举、摸得着的利民之措,惠及群众生活。
“我们小区建成已有30年了,基础设施老化,下水管道经常出问题,改造后再不用为下水问题操心了。”玉泉区长和廊街道万峰小区的居民们看到小区改造后的成果高兴地说。
去年,我市聚焦聚力补齐设施短板,切实加快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92个,实施棚户区改造8个,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072套,让这些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让老居民享受到“新”生活。同时改造完成海绵型示范街道10条、示范小区8个,建成海绵公园1个;建成口袋公园和社区游园316个、城市绿道309.2公里。
“生活在呼市很幸福,出门就能看到绿地和公园……”近年来,市民见证并感叹首府的美丽嬗变,一声声称赞背后,是呼和浩特在优化生态环境上的不懈努力……
2022年,我市完成3.52万户燃煤散烧综合治理任务,替代燃煤锅炉26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9天、占比较上年又提升3个百分点。圆满完成黄河河道及滩区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年度任务,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阶段性任务。创新“林草长”工作机制,完成国土绿化53.8万亩、治沙83万亩。全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改造,淘汰电石产能7.5万吨、铁合金产能6万吨,新增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4家。
教育和医疗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医疗、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2年,市第二医院迁建一期、职业病防治院、中蒙医院医养中心项目主体完工,上线运行“互联网医院”两家。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站点85个。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20所、新增学位1.28万个,组建教育集团63个,17所中小学与9所高校开展校地合作,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600个,清理收回占用教师编制2011个。
不仅如此,我市还成功获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成功获批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城市;
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成功获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成功入选国家2022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城市、国家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顺利通过省级初评验收;
“12345”接诉即办指挥调度中心荣获“2022年十佳杰出热线典范”“专业升维典范”两大奖项。
……
因为文明城市创建,呼和浩特市的一张张“城市名片”被擦亮。
如今,无论是走在大街小巷,还是漫步田间地头、乡间小道,广大市民都能切实感受到文明之美。而创城带来的点滴变化,也让首府群众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