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春意绵绵

■ 张文静

父亲留下来的686页的《唐诗宋词》,是陪伴我20多年的枕边书。夜深人静时,休闲假日时,常读常新,为之沉醉,缱绻其中。

若说唐诗里的春,可谓一派古诗词的博观盛景。或婉转,或清浅,或隐约,或蓬勃。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是我较喜欢的一首:“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诗人在晚风轻拂下泛舟,轻松快乐,春花掩映中不知不觉到了溪口。结尾“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诗人才华横溢,虽略感前途渺茫,却有行溪泛舟超脱沉俗、胸怀大志境界悠远之情致。

再读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内心不禁为似锦繁花的气象而振动。颔联“銮與迴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林苑百花恰似锦绣。颈联“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阙楼高耸入云,春雨滋润着千家树木美不胜收。几分灵动,几分生机,一幅盛世古都风韵画。清代诗人沈德潜在他的《唐诗别裁》中评说:“应制诗以此篇为第一”。

李白之《春思》,刘方平之《春怨》,皇甫冉之《春思》……当心中对远方佳人念念不忘时,春天就是寄托思念的形式和锦书。“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柳。”“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些佳句围绕一个“春”字,无不使人触景生情,看似无理之语,妙传不尽之情。千古名篇佳句的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

宋词里的春意,可谓婉约而别致。

辛弃疾词中有言:“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春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青城当下如词中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袁去华有云:“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海棠正妖娆处。且留取。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夜间的绵绵细雨,被春风打住,那盛开的海棠花,此刻显得分外妖娆美丽,愿这美景长留不去。庭院中悄然无声,用心细听,那一声声莺啼燕语,分明与人一样,惟愿春天不要走得太快。词中有对美好春色的赞美,也有对春光消逝的深深眷恋。这两首词,皆由景入情,用词清丽典雅,环境气氛由轻清而重浊,情致由委婉幽深而直抒胸臆,一气舒卷,笔触细腻柔和,语淡情深。

钱帷演将春描绘得婉约别致,“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城上莺歌燕舞,城下春涛拍岸,一切都充满生机与活力。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交融,一个“乱”字既是春天景象的真实描摹,又暗示作者心绪,用得极为传神独到。“绿杨芳草几时休”与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有异曲同工之妙。景情相互烘托,春景盎然,春愁绵绵。

严仁的“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亦是将暮春之时的凄婉唯美之景描摹有致;姜夔词阙怀旧之情如涟漪乍起、袅袅不绝:“双桨莼波,一蓑松雨……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廖世美的《烛影摇红》:“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写景融情,工巧自然,意境幽美,词雅情深。

领略唐诗宋词里的春,余沉思良久,与君共勉,莫负这大好春光,莫负了韶华。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