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清水河县城关镇八龙湾村:

集体经济强 村民收入增

本报讯(记者 梁婧姝)早春时节,在清水河县城关镇八龙湾村的大棚里,青葱色的柿子秧苗已种满整个大棚。

“这批苗是雨水(2月19日)时种进去的,五一前就能上市了。这一茬能卖个好价钱。”八龙湾村的科技特派员宿利青告诉记者,“上一茬种的都是菠菜、香菜、油麦菜等绿叶蔬菜,收益也不错。”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种地经验的老手,宿利青早早就尝到了大棚种植的甜头,2013年村里第一批大棚租种时,他便报了名,“就拿我现在种的大棚来说,8个大棚是4亩半地,一年能种4茬,四季不歇,一年能收入10万多元。种明地就不一样了,一样多的地,打理的好一年也就能挣一万多块钱。”因为种菜技术好,宿利青被聘为村里的技术员,每个月还有5000元的工资收入。

“别看现在的温室大棚多了,其实刚开始推广大棚种植并不顺利。”清水河县城关镇八龙湾村党支部书记张锅扣说,“起初,村民不了解这种种植方式,害怕亏本,所以拒绝尝试。后来我们慢慢做工作,再加上看到有人真的挣上钱了,大家才开始加入进来。2013年,村里盖了十三四个大棚,就有5户村民来租。现在,我们的大棚已经增加到56座,32户村民加入了蔬菜大棚种植的队伍。”

近年来,八龙湾村积极做大“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瓜类和蔬菜大棚的种植,建设了蔬菜生产基地。56座蔬菜大棚不仅解决了周边村民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而且使承包蔬菜大棚的农户每年增收2万余元。设施蔬菜大棚基地的精细化管理,辐射带动广大村民实现增收致富,昔日的“菜篮子”逐步成为农户增收的“钱袋子”。

现在,八龙湾村村民的“钱袋子”里不只有大棚的收入还有其他产业的收入。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村里通过“村集体+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开展订单式养殖,2018—2021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由1.5万元增长至35万元。同时,按照“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八龙湾村对2400多亩以李子、大接杏、海红果为主要树种的林果基地进行流转管理经营,也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要想农民的‘钱袋子’鼓,就不能只是单一的收入结构。”对于如何让老百姓有更好的生活,张锅扣又有了新的想法:“今年,我们打算找一家旅游公司合作,充分挖掘八龙湾峡谷、龙眼瀑布的独特自然景观,把八龙湾打造成集采摘、民宿、垂钓、自驾露营、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最美旅游乡村。”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