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下一篇

那些劳动的母亲们

■殷耀

又一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到了,我想起了那些勤劳的母亲们,想起了那一张张慈祥而温暖的面孔。正是在她们伟大母爱的呵护下,这个世界充满了温馨和快乐;也是在她们辛勤劳动的撑持下,这个世界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我最先想起了我姥姥那一代母亲们,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姥姥就已经是老太太模样了。四五十年前,村里有好多蹒跚着小脚的老太太,她们都非常能干。她们要拉扯好多孩子长大成人,就像我姥姥要拉扯五个孩子长大,小时候经常见她端着纸糊的笸箩出去,到村里相熟的人家借米借面。再比如我家的西邻居耿召小大爷家生了五个男孩和三个女孩,召小大娘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在缺吃少穿的年月里把八个孩子拉扯大真不容易。

为了拉扯孩子们,那时的母亲们要吃很多苦。就拿我奶奶说吧,我父亲3岁的时候爷爷去世,奶奶怕父亲被人欺负虐待就没有再嫁人,一直守寡到去世。父亲7岁时,生活艰难实在活不下去,奶奶拉扯着父亲从苗家壕村搬到了条件较好的团结村,给有钱人家放牛羊、打短工。父亲和奶奶起初住在临时搭建的简陋的窝棚里,没有柴烧,就捡牛粪,晚上奶奶和父亲把牛粪在炉灶边烤干后储存起来,用来取暖和做饭。

奶奶、姥姥她们那一代母亲们是忍辱负重的一代人。在苦难的生活里她们用母爱把我父母那一代人拉扯成人,艰难困苦逼迫她们用勤劳来弥补生活的缺陷,也使她们变得心灵手巧。就像我姥姥的剪纸手艺现在看来绝对是大师级的,除了会剪纸,姥姥还会绣花和蒸面人。她们那一代母亲们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真是生活虐她们千百遍,她们待生活如初恋。

现在该说一说我母亲这一代人了。比起上一代人她们幸运多了,当她们懂事以后新中国成立了,这个时候男女已经平等了,妇女能顶半边天了。听我父亲说,新中国成立不久,村里成立了青年队,其中有不少“铁姑娘”非常能干。

和我母亲年龄相仿的婶婶大娘们,没有不会做各种家务的,她们和上一代人一样吃苦耐劳。我母亲大概是从姥姥那里早早学会了剪纸、剪窗花,裁剪缝敹(liáo)、飞针刺绣、挑毛衣、织毛袜……这些针线活儿妈妈无所不会。她十多岁就学会了做饭,会做各种花样的食物:面人人、寒燕儿、月饼。母亲在煤油灯下纳鞋底、做针线活儿的情景,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每年入冬之前,我家周围那些婶婶大娘都要做各种针线活儿:做鞋帮、纳鞋底、裁衣服、买衣料、备棉絮,她们经常都要熬夜做针线活儿。

母亲们是一个家庭的阳光和雨露,在她们的操持下日子总是滋润的,升腾着活力和希望。像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刚强的人,1992年父亲得了脑血栓后,母亲不让通知在京上学的我,独力操持家务,没有喊一声累,没有抱怨和叹息,心里只想着把我们姊妹几个拉扯长大。在母亲和父亲的共同坚持下,我走上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道路。在我的印象中,村里那些和我母亲年龄相仿的婶婶大娘们比男人们都勤劳。

正是那么多平凡的女性,使出全部的力量和圣洁的母爱,用充满希望的绿色装扮出了充满生机的乡野,用圣洁的母爱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如今,和我母亲年龄相仿的那些婶婶大娘们在村里已所剩无几,去年后街上二月忠大娘、金海婶、新乐嫂……都走了。岁月如歌,这些平凡的乡村母亲靠劳动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她们的后代。她们的母性的光环,温暖了这个世界,使乡村变得有情有义。她们忙碌过的灶台旁,后辈们重新让炊烟袅袅升起。

时代在发展变化,但母爱的伟大不会变。“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今天的许多女性不仅承担着工作单位繁重的工作,还要辅导和检查孩子们的学业,忙碌各种各样的家务……真是顶起多半个天了。不知从何时开始,“三八”国际妇女节变成女神节了,祝天下的女神们都快乐。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