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萱
对于呼和浩特地区的各族人民来说,提起“丰州”,人们并不生疏,而且很有亲切之感,因为仅就近代的呼和浩特市内以“丰州”命名的处所而言,就不止一处,其中有学府——古丰书院;有饭庄——古丰轩;有百货商店——丰州商场;有街道——丰州路;就连呼和浩特日报的副刊亦称“丰州滩”。由此可见呼和浩特与古丰州有源远流长的联系。
丰州古城是辽代在其疆土的西南部兴建的一座军事重镇,也是辽代境内最大的州城和商贸中心。过去,呼和浩特地区因此城的著名而被称为“丰州滩”。古城遗址在今呼和浩特飞机场不远处的白塔村,距市区约二十公里,坐火车从东向西快进入呼和浩特时,就能远远看见矗立在旷野中高大巍峨的白塔
——这是丰州古城仅存的遗迹。
辽太祖时,呼和浩特一带归入了契丹版图,仿唐代内地“里坊制”形制在今白塔村建造了丰州城,金、元两朝沿袭旧制仍称丰州,不过在行政等级上逐渐降格,由一个军政要冲重镇变为一般散州。辽代的丰州为丰州天德军节度使之治所,州下辖有两县,即“富民”和“振武”。此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马可·波罗曾到过丰州,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天德是向东之一州,境内有环以墙垣之城村不少,主要之城名曰天德。此州有石可制琉璃,其质极细,所产不少。州人并用驼毛制毯甚多,各色皆有。并恃畜牧务农为主,亦微作工商。”由此可以看出元代丰州的大致情况。元世祖忽必烈的汉族大臣刘秉忠在其所作《过丰州》的诗中写道:
“出边弥弥水西流,
夹路离离禾黍稠。
出塞入塞动千里,
去年今年经两秋。
晴空高显寺中塔,
晓月平明城上楼。
车马喧阗尘不到,
吟鞭斜袅过丰州。”
诗中生动描绘了丰州城内外的秀美景色——有城南的大黑河缓缓地向西流去,有路边的田野里长满丰收在望的庄稼,有寺中巍峨的白塔在晴朗的天空中高耸入云,有城楼在晨光沐浴下的朦胧之美,有热闹的大街、喧嚣的车马……真是一派太平盛世的和谐景象。从此诗中可以看出当时丰州城的热闹与繁华。
丰州城的毁坏,主要是元明交替之际,由于战火频繁,人民被迫逃离家园,致使丰州人口大减,逐至城垣颓废,丰州城的遗迹只留下了仅存的一座万部华严经塔(即俗称的“白塔”),其他建筑物已不复可寻了。
在丰州古城西北约十五公里的生盖营子北面的大青山中,曾存有残砖塔一座,为八角密檐式,从其形制看来为辽金时代所建。在古城东面方二十家子附近,1959年发掘了一座辽代寺庙遗址;在五十家子附近,也发现了辽、金时代遗址;在黑土洼、新城南门外桥靠村西面等地,也曾发现过元代遗址。另外,在呼和浩特旧城(即归化城)完整地保存着内外城垣的时代,在南门楼上还曾悬挂过一块“古丰州”的横匾。这些情况都可以说明当时古丰州这一地区的繁荣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