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耀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多人都能随口背出这一句诗,却对作者许浑不是特别熟悉。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和杜牧自是两颗最璀璨的明星,许浑也是照亮晚唐诗坛的一颗耀眼星辰,他那高超的语言技巧和精湛的对仗功夫,给后人留下了工稳圆熟的佳句。
许浑差不多与李商隐和杜牧生活在同一时期,是晚唐诗坛非常有影响的一位诗人。到了晚唐这个时期已经呈现出了衰败的景象,就像李商隐眼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景象,就像许浑《咸阳城东楼》里“一上高城万里愁”,满眼“鸟下绿芜”“蝉鸣黄叶”的萧瑟衰飒景象,许浑似乎也感觉到了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形势,发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哀叹。其实,晚唐诗人的诗里都能找出这种凄迷伤感的情绪,就像许浑的“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等诗句,都充满了一种伤逝的色彩。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这种吊古伤今的诗是许浑的拿手好戏。翻阅许浑的诗集可以看出,他对物是人非和世事无常特别敏感,有一种天生的诗人式的伤感和抑郁的气质,比如在《秋思》诗里他写道“高歌一曲掩明镜,昨日少年今白头”,感慨时光匆匆如流水。这种敏感的特质使他的怀古诗寄兴远大,充满了盛衰兴亡转头空的历史沧桑感,“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岁月剥蚀了昔日的繁华与荣耀,时光风化了过往的宫苑和楼台。
除了《咸阳城东楼》这一千古传诵的名篇,我们再欣赏几首许浑的怀古诗。比如《金陵怀古》:“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有人评价这首诗“以神致悠扬取胜”,这首诗也是感慨繁华易逝,寄慨言志写出了六朝古都金陵的盛衰兴亡之事,王气黯然而收而豪华落尽,歌舞繁华最终风流云散。再看《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这首诗也是凭吊故城的感怀之作,感叹人世变幻无常,多少王朝兴替终归于寂灭。
除了怀古诗,许浑的其他诗也有重复的瑕疵。清贺裳在《载酒园诗话》提到:“许郢州(许浑任过郢州刺史)诗,前后多互见,故人讥才短。如《寄题华阳韦秀才院》:‘晴攀翠竹题诗滑,秋摘黄花酿酒浓。山殿日斜喧鸟雀,石潭波动戏鱼龙。’与《常庆寺遇常州阮秀才》中联无异,但改‘晚江红叶题诗遍,秋待黄花酿酒浓’,又改‘殿’为“馆”之别耳。又《寄殷尧藩》:‘带月独归萧寺远,看花频醉庾楼深’,亦与《寄卢郎中》:‘醉别庾楼山色满,夜归萧寺月光斜’,语略相同。”其实,这只能是作诗之人的小瑕疵,许多诗人都有这样的小毛病,贺裳也中肯地说:“然诗家犯此甚多,太白已先不免。”但有些诗句重复互见有点太明显了,比如“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确实是一句好诗,他自己也感到得意,在《送元昼上人归苏州兼寄张厚》《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郊园秋日寄洛中友人》三首诗里都有这句诗,就好比一个零件装在了多个不同的工艺品上,成了可批量复制的大路货。
从诗歌内容上看,许浑的诗歌多写烟水苍茫雨雪霏霏的景象,雨和水是他的诗歌里常见的意象。宋人所著的《桐江诗话》就说:“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谓如《洛中怀古》诗云‘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若其他诗无‘水’字,则此句当无愧于作者。”我觉得这不是什么缺点,而是对他的诗歌内容特点的概括。许浑是江苏丹阳(今属江苏镇江市)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晚年回到润州(镇江润州区)丁卯桥村闲居,自己编次诗集为《丁卯集》。江南水乡赋予了许浑特别深厚的“水”情怀,这是形成“许浑千首湿”的感情驿站,就像今天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家,他们的创作往往是从故乡出发,从故乡的风物山川写起,故乡永远是一个作家创作不竭的源泉和出发的原点。
“蒹葭杨柳似汀洲”,这意象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象,我们领略一下“许浑千首湿”的艺术特点。“芳草渡头微雨时,万株杨柳拂波垂”“兰浦远乡应解珮,柳堤残月未鸣珂”“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我随手摘录出的这些诗句描写的都是典型的江南风物,渡头微雨、杨柳拂波、兰浦柳堤、水槛江船,都是作者熟悉的水乡风景。他的那些传世名作里也因为有了水的浸润和环绕,显得烟水苍茫而景象凄迷,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时空的厚重感。比如“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自是无人有归意,白云常在水潺潺”“山行露变茱萸色,水宿风披菡萏香”等诗句,有清新自得的艺术特色,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对仗工稳的诗句。比他晚生五十多年的韦庄也是大才子,特别欣赏许浑遣词造句的功夫,在《题许浑诗卷》写道:“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认为许浑的诗简直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南朝宋齐时的诗僧惠休也远远赶不上许浑。
贬低许浑诗歌的人不少,但欣赏许浑诗歌的评论家也大有人在。清余成教在《石园诗话》卷二中评价:“《丁卯集》中‘孤枕易为客,远书难到家’‘林繁树势直,溪转水纹斜’‘远帆春水阔,高寺夕阳多’‘就学多新客,登朝尽故人’‘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两岸晓烟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风’‘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寄房千里》《金陵怀古》《凌歊台》《骊山》《四皓庙》诸诗,字字清新,果不愧乎为‘江南才子’也!”许浑的诗对仗工稳令人叫绝,贺裳在《载酒园诗话》里说:“如‘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寒云晓散千峰雪,暖雨晴开一径花’‘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暮帆多’‘风吹药蔓迷樵径,雨暗芦花失钓船’‘秋寺卧云移棹晚,暮江乘月落帆迟’‘龙归晓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自香’‘兰叶露光秋月上,芦花风起夜潮来’,虽言外不足,即景自工。”
贺裳说的“言外不足”,就是言外之意不足,一首诗写尽往往意亦说尽,不能耐人寻味。胡震亨《唐音癸签》引元代方回的话说“浑诗工有余而味不足,如人形有余而韵不足,诗岂专在对偶声病而已?”这可能是刻意求工反而束缚了天性,明代许学夷在《诗源辩体》评价“许浑五七言律,情致虽浅,而造语实工,譬之疱制,则五味多而真味少”,也就是说就像调味品太重的菜一样,诗中斧凿的痕迹太明显了。有时诗家为了精工往往会出现“言外不足”的毛病,清代焦袁熹在《此木轩论诗汇编》里评价“许浑诗岂不精工,正以其留意全在句字间,但觉言尽而意亦止矣。”人们都喜欢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句,比如许浑的诗句“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突出场景的画面感,但缺乏体余味,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多了让人咀嚼不尽的人生哲理。
虽然说音律是诗词的初级审美标准,但缺乏音律之美的诗歌也是不美的,这就像今天那些好听的流行歌既要有内容上的美,也要有旋律上的美。即使苛刻的批评家也不得不佩服许浑的诗精工绝伦,属对精切,王夫之批评许浑的诗“但资新安贾作春联耳”,其实对仗工整的春联更适合流传众口,所以许浑的诗好句多而好诗少一些。许浑现存于世的诗有500多首,全部是五七言的律诗和绝句,无一首古诗。许浑专攻律诗,纯熟地掌握了诗律对仗精密的艺术技巧。宋末元初的范晞文特别推崇许浑的七律,在《对床夜语》卷二中说到“七言律诗极不易,唐人以诗名家者,集中十仅一二,且未见其可传。盖语长气短者易流于卑,而事实意虚者又几乎塞。用物而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当学者许浑而已。”律诗写得多了难免落入俗套,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指出“大抵浑之绝句、五律,绰有家法;若必推重其七律,则久将以熟套为诗,而无独得之妙。”
就我个人的喜好而言,我特别喜欢许浑七律中对仗工稳的诗句,也从中领略到了律诗之美。清田雯在《古欢堂杂著》卷三里给予许浑很高评价“予谓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罗列了许浑那些精美的诗句:“七言拗句如‘岭猿群宿夜山静,沙鸟独飞秋水来’‘孤舟移棹一江月,高阁卷帘千树风’‘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刘伶台下稻花晩,韩信庙前枫叶秋’‘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苇荒秋雨多’拗字声律,极自然可爱。又如‘兰叶露光秋月上,芦花风起夜潮来’‘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花盛庾园携酒客,草深颜巷读书人’‘舟横野渡寒风急,门掩荒山夜雪深’‘寒云晓散千峰雪,暖雨晴开一径花’,‘牛羊晩食铺平地,鵰鹗晴飞摩远天’‘暖眠鸂鶒晴滩草,高挂猕猴暮涧松’‘对岸水花霜后浅,傍檐山果雨来低’,亦自挺拔,兼饶风致,似不可过诋丁卯也。”
就像学书法要找字帖,如果想学律诗还是应该学习一下许浑的七律。至少到了宋朝就有很多诗人学习许浑的七律写作技巧,就像临帖学习书法一样。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卷五就说陆游模仿过许浑,他指出了具体的诗句,如“‘数点残灯沽酒市,一声柔橹采菱舟’‘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似盖微云才障日,如丝细雨不成泥’‘夜雨长深三尺水,晓寒留得一分花’‘童儿冲雨收渔网,婢子闻钟上佛香”,“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园’‘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瓶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深到晓温’‘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徐动觉鱼行’……”,这些都是陆游诗中的佳句,看看这些精美的句子,学许浑有什么不好呢!
最后我想说,文学批评和欣赏没有固定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欣赏喜爱的作家和作品。看了他的《途经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我觉得许浑的诗不像过去评论家所说的诗工意浅,这首诗轻轻松松写出了仁君和暴君的悬殊。再比如《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东风第一花。”这首诗写得超妙幽默全不道破,清徐增的《而庵说唐诗》评价“许浑此作是立在闲地里人说闲话,妙不可思议,而词气明媚犹如朝霞花朵,不易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