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崔锁莲:修修剪剪 妙“布”可言

●本报记者 苗青 实习记者 荣红红

近段时间,“‘箱’约那达慕 休闲周末游”后备箱市集在内蒙古展览馆广场持续举行。现场设置了大众市集、体育竞技、文化娱乐、城中露营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非遗手创摊位前,一位老师正手持剪刀和布在比划着,她一边熟练地展示着布贴画的制作要点,一边讲解着裁剪技巧,旁边的学员们一个个全神贯注,认真学习。她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贴画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崔锁莲。

布贴画又叫宫廷补绣,拥有千年的历史,亦俗称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是中国民间比较常见的手工艺术之一,相较于其他手工画,布贴画构图相对自由,没有很多的限制,更具有亲和力。对于布贴画而言,布的质地、花色和纹理决定了画的质感,裁剪与拼贴的巧思赋予了布贴画以灵魂。“布贴画是用布料代替笔墨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通过一幅幅作品表达布艺人的所感所想。”说起布贴画,崔锁莲滔滔不绝。

崔锁莲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开始接触布贴画,最初是看姥姥和妈妈在做,崔锁莲出于好奇也跟着在旁边剪,开始是模仿家人做的,后来便自己想象着剪,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习惯。“在生活中,我看到一些布料的边角料就会把它收集起来,想办法做成布贴画。”崔锁莲告诉记者。

多年来,崔锁莲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布贴画技艺,只有初中文化的她,从未学过画画,一身手艺全凭日复一日的摸索和坚持。崔锁莲布贴画的特点就是边线整齐明朗,有浅浮雕感。她的作品形式多样,从鱼鸟花虫到各种场景、卡通人物,尺寸从几厘米到几米应有尽有。

一幅幅优秀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是不易的。据崔锁莲回忆,当时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需要在一个星期里创作2幅作品。为了完成任务,她连续熬夜3天,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崔锁莲的爱人也默默支持着她,主动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好让崔锁莲专心创作。“我并不觉得累,就是一心想着要赶紧完成任务。

现在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崔锁莲也意识到布贴画需要与时俱进。“之前布贴画都是传统的16寸大小的,或者是做大画上面的,经过一些研究,我们现在会做很多大小不固定的文创产品,像一些冰箱贴、笔筒等,效果也不错,年轻人很喜欢。” 崔锁莲笑着说。除了文创产品,在作画的布料上崔锁莲也进行了一番研究,最终在和儿子的交流研究后,崔锁莲母子创作出了用牛仔布料制作的布贴画。通过牛仔布料的颜色深浅,表现一些明暗调,能让作品更加的立体。崔锁莲创作的牛仔布料作品《爱》,通过牛仔布料的不同颜色来体现鸟的羽毛纹路,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两只白色的鸟依偎在树枝上寓意相亲相爱,和谐美好。

随着崔锁莲对于布贴画技艺的深入研究,她深知,优秀且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需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来传承。2022年,在市残联进行布贴画授课的时候,看着积极面对生活的残疾人,他们很热爱布贴画这一工艺,崔锁莲决定组织成立一个布贴画团队,一方面为残疾人提供一些就业机会,一方面也让布贴画工艺传承下去。2022年8月,非遗传承手工艺品残疾人团队正式成立,目前团队共有十几人,其中8个人已经出师。团队成员宋女士表示:“很荣幸加入到传承布贴画工艺的团队中,布贴画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以后我会继续好好学习、传承这一技艺,并且号召身边的人也来了解学习。”崔锁莲经常会带着团队参加各种公益性文化展演活动,致力于把这一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布贴画。

目前,内蒙古展览馆设置了专门的布贴画展区,并聘请崔锁莲为固定讲师,定期开展布贴画课堂,讲解布贴画技术。市民纷纷慕名而来。在崔锁莲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解布贴画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