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这个新地膜更厚、抗拉伸抗撕裂性能更好、保水保墒效果好而且易回收……这个播种器不能调的太大,咱们争取使用最小的种子量种植最大面积的耕地。”5月2日,在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东后河村村民张青春家的耕地里,内蒙古武川藜麦科技小院的专家、内蒙古蒙农藜麦产业研究院院长、武川“三区”人才郭占斌带领小院研究生对春耕过程中的覆膜保墒播种技术进行指导。
今年的土壤墒情好于往年,武川县藜麦提前进入播种期,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就春耕过程中的覆膜保墒播种技术进行指导,向农户科普新型地膜的优点,为实现科学种植、精准管理保驾护航。
“与农民同吃同住共劳动,在田间地头开展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为农民答疑解惑,让我真正感到自己的专业是有多么重要。”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研究生张锦豪说。
2022年,内蒙古武川藜麦科技小院在东后河村正式落成,聚焦藜麦产业,引进国家、自治区、市县科研人才实施藜麦品种选育、提纯复壮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小院有露地生产和日光温室等栽培设施,为科研研究和试验示范及项目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
眼下正值播种季节,他们已经开展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10余场,“接下来将继续开展藜麦新品种选育和自交纯化等工作,把好生产源头的关键‘芯片’。”张锦豪说。
科技小院建成以来,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22年,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就种植藜麦3万亩,不少农民因此增收致富,“科技小院为我们藜麦种植户提供了纯度更高的种子和先进的种植技术,现在的拖拉机都是跟着导航自己开,甚至连粮食销路都不用愁。”采访中,张青春多次给科技小院的师生点赞。
建立一家小院,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采访中,市科协科创服务中心主任段瑞冬告诉记者,市科协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加快推进科技小院建设,争取年内新增科技小院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