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荣
前几天,当我拿到宋小莉特别为我送来的新书《鸣凤在竹》时,内心特别高兴,这是一本正式出版物,也是小莉辛勤耕耘、夜半灯下创作的结晶,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多年的积淀和收获。因为小莉年龄比我小,之前没有过多交往,但这几天细细品读着小莉书中的散文,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不禁感慨良多。几天来,细细品读小莉的散文,如同一杯浓淡清香的茶越品越醇,意味深长,读后有几点感受,愿和新老朋友们分享。
好书名 让人引发联想
首先我认为这个书名起得好。《鸣凤在竹》是否有点费解,但可引发读者联想,不难看出,小莉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这一书名蕴含着文学素养。“鸣凤在竹”一词出自南北朝时期周兴嗣《千字文》中,“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其意为凤凰在竹林中欢快地鸣叫,小马驹在草场上悠然地吃草,这意味着太平盛世下的人民是多么得安然自得。是啊,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国泰民安的幸福之中,凤凰见竹而鸣,我们为何不可以尽情抒怀呢?
作者用手中笔,胸中情,赞美祖国,赞美家乡,感悟人生,从不同视角展示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正如书中序言“常常感慨,文字和琥珀截然不同,却包含相似的情绪,都是经年累月的结果,亦可让时光永存”。书中的序言《时光盛来琥珀色》,这不就是作者心灵的感怀吗?
语言独特 文风雅而不俗
我认为,小莉的散文是“二为方针”下的产物,是充满正能量的时代强音,是文化立场和文化自信的一部作品。
全书收录65篇文章,分三部分“白马入芦花”“白露点苍苔”“在绿水青山间逐梦”,这些散文中,分几大类,有写生活感悟的,有写四季景色的,有写田园风光的,有写游记的,也有写人物的小报告文学,总之,看到什么写什么,每一篇都经过精心构思,用独特的语言,借景抒情,以物抒怀,托物言志,时不时表明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独特的语言中透着灵气,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每一篇散文都有画龙点睛之笔,深切体会到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文字短而精,语法独而特,那种跳跃性的语言,蒙太奇式的转换,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真情实感 体现散文精髓
情是散文的生命,真情是散文的精髓。散文最广阔,最自由,人人都能写,但真的能写好一篇散文我认为很难。而小莉的散文恰恰具备这样的特质,因为她是用心在写,用情在写,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文字中,自己走进情感的语境之中,我仿佛感觉她就站在读者面前,与你交流,与你倾诉,正如她文中所言:“往昔历历,在无涯时间的荒原,遥远的星河,所有的堪与不堪,光荣与梦想,平凡与日常,徘徊与前行,我的心朝向万物开启……”“风吹浮世里,我一次一次用文字,把时光凝结,疼了,爱了,欣喜了,惆怅了,已是颠扑不灭的理想和满足。”深的浅的,冷的暖的,这不正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吗?
在全书中,我领略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更喜欢上那一段红色革命故事的篇章。我曾经参与撰写过呼和浩特革命老区几本书,对呼和浩特革命史略知一二,在小莉的书中《青山、青城、青苔》第二小结中,这样描述大青山抗日根据地:青山处处埋忠骨,血染青山映日红。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其建立,战功、作用、意义,本是几万字的大部头,但她精炼到几百字,其中还写到姚司令、武川县的八路采购张润喜、支前模范张兰女等,语言精炼,高度概括,还不乏其味,这些红色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虽篇幅不长,但教育意义深远。
诗与文交织 映衬古韵新风之文气
“山河万朵各有品格,正如人之各有情操,精神和食粮的交融合二为一,个中情味引发情趣,惊艳了时光,安抚了身心,安好了岁月。”“时光凝结,一眼万年,请让我继续保持对时光的一往情深——有如少年,有如山河,有如草木,有如青鸟”。这是小莉散文中的经典之句, 不难看出,她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对古诗词颇有感悟。在文章中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古诗名句或直接引用,或变通化用,给文章增添了厚度和深度。比如:“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我想小莉应该是经常吟诗,受其影响,便也作诗,文中时有诗歌表达:
一杯莫落无人后,胸中书传有余香。
万树江边杏,山寺桃花开,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清。
花开倾城落匆匆,蝶衣沉香入梦中,
若解人间离别事,寻常一见是清风。
文与诗的交织,如诗配画,文与诗穿插的叙述方式,使她的文字不苍白,不寡汤淡水,而是有韵有味,富有一种清远的美,耐人寻味的美,有一种诗与远方的意境,我很喜欢这种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文风,这种妙趣横生的句式,长短兼顾的排比,多重文体的糅合,独具匠心的手法,为我们呈现出思路清晰、感情细腻、富有哲理的好散文,达到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升华美,雅而不俗,文能怡情,文能达意,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就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