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小处入手细处着眼 我市深入推动文明城市创建

●本报记者 刘军

行走在首府大街小巷,举目皆是诗画美景,品读城市细节,也能处处感受到治理新貌、文明新风。近年来,我市从点滴处入手、细微处着眼,努力以一系列“城变”给市民带来更多惊喜,让群众的幸福感更强。

老旧小区开启“美颜模式”

近年来,我市下大力气对老旧小区进行整治,优先解决影响居住安全和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据了解,今年我市将完成309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毫沁营、西古楼、保全庄、双树等7个棚户区改造;完成139公里老旧燃气管网更新改造和5.1万户居民室内燃气立管改造;实施34公里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工程;改造积水节点34处……

“自从改造后,院子里搭建了凉亭,安装了健身器材,施划了停车位,不仅小区美了,停车也更规范了。”家住赛罕区农牧城建小区的李大爷感慨道。农牧城建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之前的小区道路破损、车辆停放杂乱无章,夜晚居民们出入都要小心翼翼。经过改造,小区已焕然一新。如今,在绿植的掩映下,坐在凉亭里,居民们聊天的话题依然离不开小区的变化:“原本杂乱无章的‘蜘蛛网’消失了,线路排列规范有序,一抬头就能看到整片天空。”“过去停车非常混乱,现在好了,停车位充裕,车辆停放有序。”……如今,我市老旧小区被注入了文明新活力,老百姓也住得更加舒心、安心。

农贸市场变身“文明窗口”

在保全庄农贸市场内,前来买菜的市民熙熙攘攘。市场内环境整洁,摊位整齐,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等产品种类繁多。“跟之前相比,干净卫生了许多,感觉就像逛超市一样,买菜也放心。”对于农贸市场的“改头换面”,正在买菜的市民王女士由衷称赞。

农贸市场是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我市立足“惠民、利民、便民”原则,采取“两突出、两优化”工作举措,对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在增添“颜值”的基础上,更是融入了“智慧”的元素。经过治理,各农贸市场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卫生死角”变成了如今的“文明窗口”。

据了解,为了让商户、群众实现安心买卖,我市市场监管部门还实行了全覆盖嵌入式智慧管理。一是市场数据一屏展示。运用科技手段,采集交易数据,通过“一云多端”智慧系统,实现农贸市场管理、服务和监管的信息网络化、工作规范化、管理现代化。二是市场动态实时监管。场内经营户入驻“内蒙古风控平台”,运用“监管端+经营端”双向发力模式,开展食品安全监管风险点抽查和自查的闭环管理。三是“舌尖安全”全程追溯。运用食品溯源,包含追溯电子秤、二维码溯源,使消费者购买的食品能够“码上显示”。

现如今,走进首府各大农贸市场,蔬果新鲜的味道伴着烟火的气息扑面而来。

精细化治理绣出“诗意栖居”

“以前这里是臭水沟,夏天窗户都不敢开。哪像现在,可以在这里舒心地散步。”家住前不塔气村的张定胜正沿着村旁的哈拉更沟前不塔气段边上的步道悠闲地散步。

“哈拉更沟是一条泄洪渠,以前沟里不但长满了杂草,附近的居民也习惯把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扔到这里,时间一长,这里的环境就变得又脏又乱。”住在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近年来,经过持续不断地改造,哈拉更沟全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门口的这条泄洪渠里没有了垃圾、碎石,沟渠变得又宽又深,大家不用再担忧下雨时城市无法泄洪而发生内涝,也为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增添了一道保障。如今,这条泄洪渠又有了一个新名称——花海景观带,不仅成为首府一道靓丽的风景,也让住在附近的居民享受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幸福感。

哈拉更沟的变化只是我市提升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个个口袋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民的生活中,家门口的小公园不仅扮靓了城市微空间,也让居民们转角邂逅精致生活,让百姓从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微变化”中感受“微幸福”。据了解,今年,我市将新建提升口袋公园和社区游园300个。

如今,漫步首府街头、公园广场,绿植错落有致,点石堆叠成趣;街道路口,各种造型的街景小品大气磅礴,塑造城市节点,雕琢城市细节……目之所及,满眼皆绿,处处皆景。“美丽青城、草原都市”将变得更美丽、更宜居,人民群众也将住得更安心、更幸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