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刘艳霞
贾茂田是土默川面塑和金属丝编两项非遗项目传承人,他自幼和母亲学习绘画和面塑,为日后创新土默川面塑打下了坚实基础,金属丝编则传承于父辈,几十年来他不断创新,让作品走进千家万户。2018年,贾茂田荣获首届呼和浩特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面团在指尖生花
日前,在玉泉区大召广场,面塑非遗摊位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我想要一个小鸟的面塑。”小朋友兴奋地说。只见小小的面团在非遗传承人贾茂田手中几经揉捏,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有《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有《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
土默川面塑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源于山西,属于黄河流派。2022年5月10日,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单。土默川面塑艺术风格古朴厚重,又不失精致雅洁,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形象逼真传神,色彩艳丽鲜明,有一种拙稚的美感。
“上世纪60年代左右,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做面塑,我母亲是这附近手艺最高超的面塑匠人,我八九岁就和母亲学习面塑,走街串巷,用面塑将呼市的市井风貌生动形象地保留了下来。”贾茂田说。
贾茂田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身穿红色棉袄、笑容满面的人物塑像,这个面塑就是贾茂田母亲的面塑作品,在制作过程中面团里加了一些棉花用来定型,至今已有50多年了,仍然保存得很好。他说:“这幅作品塑造的关键在于雕琢人物面部和手部,塑造出纹理和骨骼感,如此精雕细琢,作品才能生动传神、富有生命力。”
小小金属丝编织出大千世界
一根细长的金属丝,在贾茂田手中拉、扯、转、持……不一会儿,一个微型自行车工艺品便完成了,从车轮到车把、从座椅到脚蹬,处处精致逼真。贾茂田说:“自行车我能编50多种,很多人专门收藏我的作品,还有人拿着图案找我专门定制工艺品。今年‘五一’假期,金属丝编的各种工艺品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喜爱,销量非常好。”
金属丝编工艺是近代民间兴起的艺术创作方式,是将更易塑造形状的金属材料运用传统的编织工艺来呈现独特的造型。贾茂田是金属丝编第三代传人,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就对金属丝编产生了浓厚兴趣。“我17岁跟父亲学金属丝编,当时主要做一些灯笼、蚂蚱笼、鸟笼等。”
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创意的设计深受群众的喜爱,贾茂田的金属丝编作品 《龙凤呈祥》 荣获呼和浩特民间手工艺作品展三等奖,《蒙古马》获首届呼和浩特市工艺美术创新作品银奖,部分金属丝编作品被内蒙古展览馆收藏。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土默川面塑和金属丝编非遗艺术,自2013年开始,贾茂田就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定期为在校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并指导他们动手制作面塑和金属丝编,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多年来,贾茂田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免费举办艺术培训几十次,培训人员几千人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创新,目前招收的两名徒弟都已出徒,还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成为非遗的传承者、创新者!”贾茂田充满期待地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将非遗文化展现给全世界,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