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梁婧姝 实习记者 若谷)5月20日为“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母乳喂养”的理念,也是献给所有哺乳母亲与孩子们的节日。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也是婴儿最好的营养来源。母乳不仅可以增强婴儿的抵抗力,还可以减少腹泻、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宝妈们在进行母乳喂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近日,记者对我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护士长聂翠玲进行了采访。
聂翠玲告诉记者:“母乳喂养对婴儿和母亲都有一定的好处。对宝宝来说,母乳是安全的,容易消化吸收,能促进宝宝肠道发育,还含有丰富的抗体,可帮助婴儿获得免疫保护,减少疾病发生;母乳含有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即使6个月以后的母乳,也仍然是婴儿能量和高质量营养素的重要来源;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婴儿情感发育,还能增强宝宝大脑和感官发育;母乳喂养的孩子在智力测试中表现更好,更不容易超重或肥胖,长大后更不容易罹患II型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对母亲来说,母乳喂养利于身体恢复,刚生产完的妈妈身体和精神都发生了变化,而产后母乳喂养,可以帮助产妇的子宫恢复,减少阴道流血,预防产妇产后出血,促进身体康复。同时,还有助于母亲的身材恢复和推迟新妈妈再妊期等。还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以预防母亲疾病发生,可减少女性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几率,而且母乳喂养的时间长短也是影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的重要因素,甚至超过了遗传因素。”
聂翠玲提醒:“正确母乳喂养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注意哺乳姿势,母亲应该采用放松舒适的坐姿或者卧位, 孩子身体贴近母亲,脸向着乳房,鼻子对着乳头, 孩子头与身体呈一直线,下颌紧贴乳房,如是新生儿则应用手托住臀部。其次要注意含接姿势,婴儿嘴张大,下唇外翻,舌呈勺状环绕乳房;面颊鼓起呈圆形, 可见到上方的乳晕比下方多,慢而深的吸吮,有吞咽动作和声音。最后则是要注意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具体是从以下几点来判断:一是根据宝宝的排泄情况来判断,宝宝出生一周后每日小便在6次以上,颜色清亮;大便规律,没有泡沫,没有异常颜色,每日有规律正常的黄色软便。二是根据宝宝的体重情况来判断,宝宝的体重逐日上升(出生前几天生理性体重下降期除外)平均 150g/周,满月增重500g以上,0~4个月平均月增重700~800g即可,5~12月以后月增重400~600g。第三是从宝宝的表现来判断,按需哺乳时听到宝宝吞咽声,宝宝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咽下一大口,如果连续15~20分钟,吸吮力慢慢变小,说明他已经吃饱了(乳汁分泌旺盛时,哺乳前几分钟每次吸吮均可听到吞咽声);还有两次喂奶之间宝宝表现安静,有满足感,或安静入睡。第四是从妈妈的乳房情况也可判断,如哺乳前妈妈有乳房充满感,哺乳时有下乳感,哺乳后乳房柔软,也证明宝宝吃饱了。”
“母亲如患传染病的时期不能停止服用药物时、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患有严重产后精神障碍、母亲酗酒或服用特殊药物、婴儿患乳糖不耐受等情况,均不宜进行母乳喂养。”聂翠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