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铭记关怀 感恩奋进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市儿童福利院:感恩中奋进 幸福中成长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王雅妮(左)和聋哑学生用手语谈心(2022年8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本报记者 吕会生

夏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排练大厅,几个孩子正在老师指导下排练舞蹈《感恩的心》、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孩子们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手势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眼前的画面温馨而美好。

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弃儿童时指出,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党的二十大代表、呼市现代信息技术学校副校长韩佳彤带领着志愿者来到市儿童福利院,为福利院孤弃儿童送去2万元慰问金和一批食品、学习用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牢记嘱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多关心帮助孤弃儿童、困境儿童,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目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韩佳彤说。

在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重大节庆活动,许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都会到市儿童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或者捐赠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关心关爱孤弃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不仅如此,市儿童福利院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学会了生命中的第一句问候。他们曾经是无依无靠的种子,如今却是逐渐绽放的快乐花朵。”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米红瑞说,市儿童福利院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牢记全心全意服务孤弃儿童使命,将“感恩的心,感谢有您”作为院文化主线,依托“向阳花”育儿品牌,以单元养育模式为主,运用温暖黄色为主色调,对特需儿童进行了精细化、集体式养育。

“见到习爷爷那一刻,心里特别激动。怎么也没想到习爷爷竟然会专门来看我们。”当年那个用手语和总书记交流的小女孩王雅妮,现在已经在呼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时隔9年,她仍然清晰地记得那次会面的情形。

一次温暖难忘的会面,一句温暖人心的鼓励,点亮了王雅妮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激励她在逐梦的道路上奋力奔跑。如今,王雅妮在学校辛勤工作着,带领学生们逐梦向前。“现在,‘好好学习、学业有成’成了我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话,习爷爷当年的嘱托也成了我工作的追求。”王雅妮说。

米红瑞介绍,近几年,市儿童福利院在单元养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形成单元式、模拟家庭、公寓式、小家庭、医护结合5种养育模式,按照年龄、身体残疾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把儿童划分为1—5类,从儿童入院到离院全程进行评估,动态调整到合适的养育区内,实现综合发展的“5+5”精细化养育模式,该模式已被收录到《全国民政系统儿童福利工作案例汇编》,并在全国范围宣传推广。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在市儿童福利院,处处有为孩子们打造的小家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模拟家庭”时指出,这样的方式很好,有家庭的温暖感觉。

“我们儿童福利院目前有5户模拟家庭,每个家庭有4个孩子,孩子们在模拟大家庭里,在‘爸爸妈妈’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于涛说。

于涛介绍,“模拟家庭”是由一对真实夫妻与4—5名孤弃儿童共同组建的特殊家庭,“妈妈”负责照看孩子的日常起居,“爸爸”则是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回家和孩子一起玩耍,共同生活。

近几年,市儿童福利院逐步提高儿童生活质量,坚持突出科学育儿、亲情抚育标准,做实做细“模拟家庭”养育。编订的《模拟家庭养育服务质量要求》《模拟家庭养育服务质量评价规范》已申报成为内蒙古地方标准。下一步,将抓住市儿童福利院附属幼儿园和市残联定点康复机构获得批复这一契机,全力构建以服务儿童为核心、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以拓展服务为根本的儿童权益保障新体系。

在多种养育模式下,市儿童福利院的每一位儿童都得到了精心护理,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先后有20名孤弃儿童从该院走出去,他们中5人考上大学、2人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有的应征入伍、有的自己创业开办诊所、有的成长为国家运动员,很多孩子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