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晓燕 通讯员 李珍 文/图
天刚刚亮,回民区攸攸板镇东乌素图村村民王林换就在自家的杏园里忙碌起来,清园、浇水、施肥……一圈儿下来,王林换的额头上挂满了汗珠。
走进杏林,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杏树上,挂着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杏子,微风吹来,散发出阵阵果香,沁人心脾。就在去年,种了十几年大杏的王林换在回民区一年一度的采摘节“杏王评选大赛”中,凭借自家单个果品重量172克夺得了“杏王”之称。也因为他种植的大杏果大形圆、色泽艳丽、皮薄肉厚、口感好,知名度越来越高。今年,满园的杏树刚结出青绿的果实,就有客商上门和王林换商谈预定,不出家门就能把杏子销售出去,用王林换的话讲“这日子如今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回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以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发展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将现代农业与生态治理有机融合,不断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方向转变。
6月的回民区,阳光明媚、绿意葱茏。广袤的田间地头,蔬果瓜菜生长盎然;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杏树环绕花草掩映;纵横交错的柏油路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沿着104省道蜿蜒而上行驶到回民区段家窑村村口,再向西行驶约一公里就来到了内蒙古乐谷丰农业有限公司现代日光温室大棚基地,走进大棚,湿润空气包裹着的浓浓蔬菜的清香扑鼻而来。大棚内,番茄、茄子、黄瓜、油菜、辣椒等蔬菜作物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其间。每天,成熟的蔬菜从这里被摘下,直达市民餐桌。
宽敞明亮的温室环境、先进的智能化设施、长达12个月的采摘周期、高效的线上销售渠道……尽显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和科技感。就在前年,村民张海霞和丈夫温六旦告别了在外打工的日子,回到村子,经过培训,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温室大棚里熟练的产业工人。
“每到节假日,就会有很多市民前来采摘。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白天工作,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感觉特别开心。”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