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产业旺 村容美 乡风和

——首府精准发力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本报记者 苗欣

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不断夯实乡村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现代乡村治理路径,努力让脱贫成果更牢固、乡村发展更美好。

发展乡村产业 致富路上“跑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我市围绕首府“六大产业集群”“八个百万级”生态农牧特色板块和奶业振兴战略,结合脱贫地区特色资源禀赋,着力推动特色种养殖产业、文旅融合等项目建设,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脱贫地区强扶持、固基础、延链条、拓空间、提效益,全市特色产业持续巩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带动脱贫群众增收明显。

今年截至目前,已下达中央、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共3.12亿元,其中,安排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类项目18个,投入资金1.98亿元。申报京蒙协作项目11个,争取京蒙协作资金4234.6万元,其中产业协作类项目3个,产业帮扶资金3250万元,资金占比76.75%。

与此同时,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2023年全市衔接资金储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储备了1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889万元,纳入年度实施计划3个,投入资金1750万元。同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模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消费帮扶,用好京蒙协作平台,组织开展“优品计划”品牌提升行动和“绿品出塞 重庆有约”推介活动,坚持带动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今年一季度,通过线上、线下各类销售渠道,消费帮扶农副产品销售总额达1.13亿元。

我市注重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现代乡村服务业,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旅游休闲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今年,全市衔接资金计划安排10个农文旅融合项目,计划投入各级衔接资金4700余万元。其中:投入1050万元建设武川县德胜营机车文化主题微度假景区配套设施提升项目,投入650万元建设和林格尔县台格斗村“长征”微缩版红色研学旅游项目,投入510万元建设回民区一间房农耕研学旅游基地项目,投入500万元建设清水河县潘山沟村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等。

随着首府乡村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城市影响力。今年3月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绿品出塞 重庆有约”京蒙消费帮扶集采推介会暨帮扶产品“五进”活动上,重庆市民对我市的特色农产品十分感兴趣,纷纷表示,希望有机会到美丽的呼和浩特市旅游,也希望在家门口能购买到更多的呼和浩特市产品。

改善人居环境 村容村貌“美起来”

市民张国军是一个旅游爱好者,每到周末及节假日就会到首府周边的景点逛逛。在新城区甲兰板村,张国军对这里的特色民宿赞不绝口。“这里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很适合朋友聚会和家人小住。”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攻坚行动,并建立了长效运维管护机制,使乡村环境更加干净美丽。目前已累计动员1万余人次,清理农牧业生产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垃圾9.67万多吨。

同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七配套”建设,截至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8%,快递进村服务覆盖率98.3%,快递服务通达率100%,通硬化路、客运班车、电路、宽带、4G网络、广播电视行政村覆盖率100%。

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我市持续改善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条件。实施“名校+”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强弱校共建;组建医疗共同体,推进远程医疗,业务骨干下沉基层坐诊、培训等,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县域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构建以旗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为中心、以乡镇敬老院为辐射、以互助幸福院为补充的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持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推进移风易俗 文明新风“漾起来”

开展移风易俗,不仅要向旧传统“开刀”,还要丰富实践载体,推动形成新规范。

新城区生盖营村紧紧围绕“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目标,倡导村民理性人情消费,抵制各种庸俗的交往方式,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生盖营村社会文明程度。生盖营村红白理事会组建了两支志愿服务队,免费为村民提供“一条龙”代东、演出服务,一方面为村民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引导村民勤俭节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或不办,为群众减负,为幸福加码。

生盖营村只是我市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村民自治、民主协商的作用,通过建组织、立规矩,深入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推动移风易俗这项“软任务”变成“硬约束”,树立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为实现乡村振兴凝聚精神,汇聚力量。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覆盖率达到100%,96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四会”组织,持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建立文明团结超市1357个,打造移风易俗示范旗县区3个。全市已创建各级文明村镇591个,占村镇总数的60%以上。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