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市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保护力度

建立“1+7+N”工作机制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定向优化服务供给

本报讯(记者 祁晓燕)为推动知识产权强市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保护力度,激活市场创新活力,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印发《知识产权重点企业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力求通过建立“1+7+N”工作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定向优化服务供给,切实增强全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问需于企,建立“1”本台账。聚焦企业创新需求,延伸服务触角。依据全市重点企业保护名录库,通过填写重点企业联系情况登记表、电话询问、实地调研等方式,对企业基本情况、知识产权总体情况和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摸清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台账。

因企施策,开展“7”项帮扶。按照“主动服务、有需必应”原则,对反馈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坚持因企施策,按需开展各类指导帮扶工作。一是指导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明确专兼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拥有量、所属类别、使用情况等进行分类管理;二是根据企业需求及时沟通汇报、协助落实解决办法;三是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四是依托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及工作站,建立双向联络机制,对重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相关项目建设进行指导。五是组织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对有实际需求的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托管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六是根据重点企业的申请,组织协调提供专利预警、专利挖掘及专利分析指导意见,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七是推动跨区域知识产权案件快速处理,协助企业开展区域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统筹资源,凝聚“N”方合力。一是联合公安、法院、检察院、海关、贸促会等相关部门开展协同保护工作。对企业保护需求、保护线索等信息进行及时通报,充分发挥整体保护效能。二是强化多元化解纠纷,发挥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协会、商会以及知识产权仲裁院等机构的解纷职能作用,开展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和诉调对接工作,引导企业通过诉前多元化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三是依托自治区、市两级知识产权专家智库,为重点企业的重大、疑难或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智力支撑,确保知识产权纠纷“事前有预案、事中有处置、事后有跟踪”。四是畅通维权渠道,依托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北方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为重点企业构建便捷和快速的知识产权保护响应通道。五是落实案件快速处理机制,对于全市具有管辖权的涉及重点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行政及刑事案件,依法快速查办,从严处理重点企业被恶意侵权、多次侵权的违法行为。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跟踪辖区重点企业的发展需求,强化“有感服务”理念,协调各方资源,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促进全市企业做优做强。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