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云艳芳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武川县打造四个产业基地、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攻坚之年。武川县以项目为王,把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通过抓项目来促进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动能。牢固树立项目优先理念,健全完善重点项目清单化管理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已纳入年度计划的82个重点项目,按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了25个续建项目4月底前全部复工,57个新建项目6月底前全部开工。紧盯项目建设各环节,开辟绿色通道,推行并联审批工作,提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竣工投产率,在全县持续形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火热建设氛围。
围绕高原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再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抢抓国家、自治区、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强首府”工程等政策机遇,聚焦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等领域,围绕上级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盘活贷和社会资本等,谋划储备一批能进入国家和自治区大盘子、能实实在在抓在手上的大项目、好项目。
为了保障项目既能落得下,也能实施好,武川县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联调度、专班代办帮办制度,聚焦项目建设堵点、难点问题,解决好土地、规划、环评和用电、用水、融资等问题,提供签约、落地、建设、投产全流程、全周期“保姆式”服务,加快项目落地进程。继续强化用地保障、园区土地储备,加快处置低效、闲置用地,全力保障项目引得来,留得住。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武川县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主动融入全市“六大产业集群”,围绕产业优势,聚力转型升级,持之以恒推进4个产业基地建设。
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实施重点项目25个。华莱士食品产业园、中健宝蒙芪药业、洁泰诺酒精、金草原肉羊养殖及深加工等项目全面竣工投产,薯元康马铃薯全粉生产线、北大荒淀粉加工、北联电智慧农业园区、旭一肉牛养殖等项目落地建设。燕谷坊实现在纳斯达克完成上市。西乌兰不浪藜麦科技小院、金黎平工作站实现成果转化。建设上秃亥乡燕麦产业园、西乌兰不浪镇藜麦酸奶加工、福如东冷凉蔬菜育苗种植园区、耗赖山冷凉蔬菜加工保鲜等项目,把高原特色农牧业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实施重点项目5个。高标准打造哈达门高山牧场旅游综合体项目,全力推进淖尔梁景区、北魏博物馆开工建设,谋划春坤梁景区一体化开发,培育核心旅游产品。建成运营德胜营机车部落,打造精品民宿、露营基地、机车营地旅游新业态。加强北魏祭天遗址、金界壕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升文化旅游竞争力。积极推进大青山红色旅游景区、燕谷坊“草原之门”创建4A级景区,打造全域旅游新的增长点。结合乡镇旅游资源优势,以五道沟高山牧场、得胜沟红色旅游、德胜营机车小镇为重点,打造9个旅游示范村,争创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县,推动文化旅游走在全市前列。
全力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实施重点项目9个。推动远景、天能重工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加快推进北方联合电力火电灵活性改造项目和4万千瓦分散式风电项目,确保年内实现并网;开工建设呼和浩特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启动三期项目选址论证工作。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大豆铺500千伏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工程,适时启动4号主变工程。推动武川—鸿盛、武川—金山两条“双回路”输电线路、变电站等电力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彻底打开武川县清洁能源发展空间。积极争取源网荷储、风光制氢一体化及配套产业项目落户武川县。探索资源入股的方式和路径,推动国有企业深度参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避免资源“一让了之”,打造全市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新样板。
全力打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实施重点项目5个。全力保障后卜子铁矿开工建设,依托冀东巨金山水泥用大理岩矿和绿色建材项目,布局下游产业链,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工业产业,加大低效用地、僵尸企业清理力度,推动园区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抢抓盘活矿业权政策机遇,分类有序推进具备条件的铁矿企业开发利用。加快金矿、花岗岩矿、石墨矿、铌钽矿等资源详查、勘探和探转采工作,协助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推动项目开工建设。依托大理石矿产资源,盘活西乌兰不浪镇石材产业园区,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除了抓产业促经济,今年武川县将继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做好“富裕”文章。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关注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因素,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继续落实好产业帮扶政策,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带动群众在产业链条上增收致富。抓好城乡建设,完成14个老旧小区改造和4个小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实施远景零碳生态公园建设、县城绿化补缺工程,对城镇公园、广场、道路等进行精细化管理养护,打造“口袋公园”6个,新增、提升改造绿地5000平方米,不断改善城镇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