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赛罕区:“双创”沃土涵养“创新源” 厚植“人才林”

本报讯(记者 杨彩霞)在赛罕区金桥“双创”示范区的直播室内,返乡创业的“90后”小伙杨国民正在做准备,当天他要直播卖羊粪肥。

“以前,羊粪厂一年的销售额也就100多万元,现在年销售额能达到1000多万元。”说起自己的互联网经营方式,杨国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几年,在金桥“双创”示范区的助力下,他和销售团队总计已经卖出了30多万单羊粪肥。

作为呼和浩特市“北研发、中孵化、南应用”功能布局中最为活跃的双创阵地,金桥“双创”示范区构建起“一区三园八大服务”体系,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生态等要素资源,形成“人才聚能+企业孵化”双向服务生态链,为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领域的投入会越来越多,科技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那我们在选择行业的时候,就可以优先选择这样的行业,顺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金桥“双创”示范区,一场培训讲座正在进行,来自“金牌专家指导团”的讲师们帮助高校人才做职业发展规划。

为了筑巢引凤,并实现帮助高校人才从“课堂”走向“实操”,金桥“双创”示范区不断完善三园(孵化园、创业园、产业园)基础建设,孵化园增设“梦想空间”工作站,完成双创展示区、数媒共享区、项目路演区、创业孵化区、辅导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创业园对部分区域进行提升改造,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优化整合项目布局;产业园设置人才会客厅、人才直播间等共享区域,建设职工之家、红色人才驿站,全力招引优质人才。联动14所高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建立“园中校、校中园”,打造集培训、实训、辅导、孵化为一体的首府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今年以来,示范区通过院校参观、实习实训、线上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共孵化培育高校人才近1700人次。

为了实现人才引育从“招引”转向“扶育”,金桥“双创”示范区通过“党委搭台、人才唱戏、产业出彩”模式,实施“朵兰计划”,引导高校人才团队与示范区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从北京、杭州、成都等发展成熟的科创园区引入、挖掘适于本土发展的创新创业项目,“一对一”直推给高校及有创业意向的团队和初创企业,通过示范区孵化、创业导师指导,让项目及人才落地示范区。打造“金牌专家指导团”,引入科技、信息、能源、新媒体、乡村振兴等相关领域的行业专家、优质企业带头人、创新创业导师等25人,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多维度、专业化的高效智囊服务。

目前,金桥“双创”示范区已整合阿里ADS、达闼科技、恺望等龙头企业资源开展培训,完成课程的高校人才可以在大数据标注服务行业组建团队创业或者个人创业,也可以在基地推荐的大数据行业企业就业,成为本地大数据技术型专业人才。同时,依托“爱上内蒙古”正能量网红孵化基地、乡村振兴·内蒙古映象数字营销基地,培养新业态工匠型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人才精准化服务、智慧化管理。通过建设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基地,金桥“双创”示范区为高校人才提供大数据技术创业孵化服务,帮助其掌握大数据采集、标注、审核等专业技术,将非结构数据转化为规范化的计算机可识别数据。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