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文件·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情况的报告

——2023年6月28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马丙全

呼和浩特举全市之力推进奶业振兴,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奶九条”政策措施。2022年3月,第一时间制定《贯彻落实自治区奶业振兴政策实施方案》,对政策内容进一步细化丰富。实行市级领导牵头“专班负责”“定期调度”等工作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抓好工作谋划和落实,推动乳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专班推动情况。我市第一时间成立呼和浩特市奶业振兴专班,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农牧、发改、财政、科技、工信等部门联合组成,明确职能分工,压实工作责任,每半个月进行调度,统筹抓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政策实施等各项工作,确保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在首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资金投入情况。202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奶业振兴资金17.638亿元。其中,①共争取奶九条自治区级补贴资金6.85亿元;②市县两级配套资金3.188亿元;③市本级投入其他资金7.6亿元。

(三)总体成效情况。一是极大拉动了牧场建设积极性。“奶九条”实施两年来,全市新建高标准奶牛牧场达到26个,规模化奶牛牧场达到156个,较“十三五”末期增加18个。二是带动了乳制品加工厂加工水平的提升。以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液奶、奶粉工厂及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八期鲜奶、奶酪、低温工厂项目为代表的加工类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加工方式从4G数字化转向5G数智化提升,鲜奶日处理能力从9000吨增加到现在的1.4万吨。三是缓解了企业投资压力,以“奶九条”为核心,统筹推动自治区、市、县三级奶业振兴政策,两年兑现奶业振兴资金15亿元。四是提高了乳业科技创新水平,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按照“一个协同创新网络、四个研究中心、三个服务平台”的模式进行建设布局,目前共有 64家成员单位,实现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五是保障了奶源全量收购,疫情影响市场未完全恢复期间,引导加工企业按照合同量全量收购鲜奶,一定程度缓解了牧场鲜奶出售压力。2022年以来,伊利、蒙牛量等主要乳制品加工企业在我市的鲜奶日收购量从2021年底的4100吨增加到4500吨,政企农协同,平稳推进奶业发展。

二、政策落实情况

(一)奶源基地建设及补贴落实情况。①重点推进规模化牧场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规划布局了30个高标准规模化奶牛牧场,已开工26个,投用18个,奶牛存栏10.7万头,日产鲜奶700吨左右。②补贴落实情况。2022年共11个牧场申请“奶九条”新建规模化养殖场补贴,其中第一批申报补贴养殖场6家,补贴资金7080万元于2022年4月份全部兑现项目主体;第二批申报补贴养殖场5个,涉及补贴资金4200万元,已全部拨付相关旗县区。2023年计划申报18个,补贴资金1亿元左右。

(二)专项债支持牧场园区建设情况。举办“奶业振兴专项债专题培训会议”和“奶业振兴新增专项债申报工作推进会”,指导旗县区、企业做好项目立项、储备、申报等专项债业务指导工作。目前,市本级以及和林县、赛罕区已成功申请奶业振兴专项债项目3个,获得债券资金3.01亿元。2023年,全市共12个奶业振兴专项债项目完成地方政府债券项目入库储备工作,总投资36.23亿元,申报债券资金25.73亿元。其中,托县惠云万头奶牛规模化养殖场640.77亩建设项目,资金需求1.5亿元,已通过国家发改委2023年第二批政府专项债审核。

(三)生鲜乳加工增量补贴落实情况。按照自治区工信厅“申报要求,目前已组织伊利集团、盛健生物科技、蒙牛集团等5家公司申请补贴资金2870万元,近期将拨付。

(四)生鲜乳喷粉补贴落实情况。组织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3家企业申请补贴金额3388.22万元,截至目前项目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2023年3月—5月份喷粉量较2022年同期有所增加,补贴资金5000万元左右。

(五)奶牛种业工作推进情况。①奶牛自主繁育体系建设情况。建成2个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1个种公牛站、16家奶牛扩繁场,奶牛良种化率达100%,构建了奶牛遗传改良技术体系,奶牛群体平均生产水平逐步提升。特别是赛科星集团具备了年产普通冻精200万剂、性控冻精100万剂、奶牛胚胎2万枚的生产能力,冻精销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②奶牛性控胚胎补贴项目落实情况。2022年奶牛性控胚胎补贴项目涉及土左旗、清水河县2个旗县6个养殖场,共使用性控胚胎1878枚,争取自治区补贴资金465.7万元。2023年,自治区下达推广使用性控胚胎任务5400枚以上,截至4月底,已推广使用性控胚胎2269枚。

(六)优质饲草料供应及2022年新增规模化苜蓿草种植补贴落实情况。2022全市种植优质牧草133.8万亩(苜蓿15.1万亩、燕麦18.7万亩、青贮玉米100万亩),提供各类优质牧草近300万吨,符合奶九条申报要求的新增规模化苜蓿种植面积1万亩,补贴资金65万元。2023年,计划新增苜蓿草种植6万亩,目前已播种3.8万亩。

(七)疫病防控技术及奶牛疫病防控专项资金申请落实情况。①创新奶牛疫病防控技术研发方面。2022年依托我市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生物安全P3实验室,开展奶牛布病等常见疫病疫苗研发、全区奶牛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目前牛支原体活疫苗、布氏菌病活疫苗(S19株)、牛A型产气荚膜梭菌灭活疫苗实验室研究、中试生产及临床试验已进入注册申报阶段;牛副流感灭活疫苗,牛结节性皮肤病灭活疫苗已申请临床批件;研制了牛布氏杆菌抗体检测卡、牛结核杆菌抗体检测卡等7种抗体检测卡,争取补贴资金2010万元。②奶牛重点疫病防控补贴落实情况。2022年全市65家奶牛养殖企业申报奶牛布病免疫234721头,申请补贴资金176万元;申报奶牛结核病监测242076头,申请补贴资金218万元。目前自治区已下达奶牛重点疫病防控专项补贴资金394万元。2023年,已完成布病免疫1.9万头,结核病监测8.2万头。

(八)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进展情况。①科技创新情况。组织编制《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支撑方案》,启动实施科研攻关、平台建设等项目44项,通过开放性课题和“揭榜挂帅”等机制,努力突破更多的行业“卡脖子”技术。2022年,创新、集成了犊牛无抗日粮、犊牛抗腹泻、后备牛蛋白调控以及成母牛营养调控关键核心技术,在万头规模牧场应用示范,实现奶牛平均日单产41公斤以上;开发出的NIAS物质非靶向筛查技术、制备乳肽所采用菌酶协同技术等达到了国内、国际顶尖水平。2023年,将开展低碳排放与抗热应激奶牛繁殖性能遗传调控研究、高产奶牛科学饲养和健康养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目前已报科技厅备案。②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按照科技部批复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中心于2021年5月开工建设,计划投入15亿元,已到位政府投入资金8亿元,其中呼市政府支持总部建设资金到位3亿元,自治区支持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到位5亿元。目前主体建设已完工,正在进行内外部精装修,完成整体工程量的72%,2023年7月底前投入使用。

(九)奶业振兴基金申报情况。自治区安排资金与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两家奶业投资管理公司,支持新建牧场基础设施建设或购牛,通过政府、企业两种渠道申请,用于奶业发展。2022年,呼和浩特市共6个项目申请奶业振兴资金,总申请金额6.79亿元。其中4个项目已通过,3.19亿元资金已全部到位;剩余2个项目待投资决策委员会审核。

三、存在的问题

(一)奶业科技人才短缺。奶业产业链较长,涉及饲草种植、奶牛育种养殖、乳制品加工等诸多关键环节,奶业专业人才目前难以满足需求,导致一些关键环节还比较薄弱,科研系统性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二)优质奶牛育种体系不完善。一是奶牛繁育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我国奶牛品种登记的规模小,生产性能测定总体参测比例低,测定数据质量不高,繁殖、健康等功能性状数据收集缺乏有效的体系,奶牛群整体的遗传改良进展迟缓;二是奶牛核心种源自主培育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培育优秀奶牛种公牛的占比仅为30%,高产活体奶牛和大部分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依赖国外进口;国外冻精产品已占国内冻精市场的50%以上。三是奶牛良种快速扩繁技术效率低。我国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生产技术研发力度不够,总体应用效率低,推广使用规模和范围小,难以满足奶业发展对良种牛的实际需求。

(三)优质苜蓿种质资源长期依赖进口。从2012年开始,国家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每年政策性支持苜蓿商品草种植面积50至100万亩。十年以来,已经推进了约450万亩的苜蓿种植,国产苜蓿整体产能由年产10万吨苜蓿干草到现在年产已经超过200万吨,苜蓿草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苜蓿种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苜蓿商品草种植基地的种子80%以上均来源于进口。当前,我国苜蓿自主良种繁育与产业化体制机制尚未完善,种子产量及质量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求,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苜蓿草进口种子呈现价格上涨、出口量减少的趋势,苜蓿种子生产已经成为限制苜蓿草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积极引进培养奶业科技人才。制定引才计划,积极引进奶业高端人才。加快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学院建设,加强校企协作,打造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发展的奶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高地,持续增强奶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二)全面加快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打造“一网络、五中心、三平台”。推进“线上综合服务”与“线下创新实体”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服务网络”建设,围绕产业链关键瓶颈问题布局建设优质牧草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奶牛繁育技术研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乳品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乳品安全与品质研究中心,打造乳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乳业标准化服务平台、乳业专业孵化平台,整合国内外优质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提升我国乳业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为乳业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服务,实现创新技术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应用。

(三)“内外兼修”加快奶畜繁育体系建设。对外积极拓展优质奶牛进口、调配途径,多渠道加强与国家部委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增加开放奶牛进口国。同时依托赛科星这个国内最大的胚胎生产、销售育种公司,自主培育优秀种公牛和核心种子母牛群,加强奶牛育种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生产优质冷冻精液和高产奶牛商品化性控胚胎,快速提升群体的遗传品质和生产性能水平。

(四)全力推进饲草基地建设。严格落实《“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依托优然牧业、现代牧业、蒙草等高科技企业,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草原所、中国农科院区划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建设国家级苜蓿育种中心,突破制约苜蓿草种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选育适合我市气候土壤条件下的优良苜蓿品种,打通国内苜蓿新品种联合选育、国内外新品种引进评价、苜蓿品种良种扩繁及种子推广种植全产业链。

(五)强化我市乳品企业“内培”力度。目前我市奶业国家级龙头企业共4家(伊利集团、蒙牛集团、优然牧业、圣牧高科),发展较为成熟。下一步,加大力度培育更多产业链条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强、精深加工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带动示范作用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中小乳企发展壮大,着力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我市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