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市政协:强引领搭平台建机制 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本报讯(记者 刘沙沙)在东河社区辖区内有三所私立幼儿园,为了将其纳入普惠制幼儿园改制计划,政协委员在委员工作站(室)与新城区教育局多次协商,积极协调各方面工作,如今两所已成功改制并投入使用,极大地缓解了小区适龄幼儿“入园难”“入园贵”这个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东河社区居民通过社区委员工作站反映了排水管网建设问题,政协党组织与东河社区党总支、供排水公司党支部合力实现了“小管并大管”,有效解决了该社区长期存在的污水外溢问题……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工作站(室)的重要作用,以及较高的“专业性”。其秘诀就在于及时整合协商力量、定时分析联动反馈、适时满足群众需求,真正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稳步推进党建引领+协商议事向基层延伸。

为了破解政协在基层没有“腿”的问题,市政协坚持“延伸履职触角,拓展履职空间”“不建机构建机制,不求所有但求实效”的原则,秉持“阵地共建、活动共搞、资源共享、难题共解、互促共赢”的理念,推行5种模式,将210个政协委员工作站(室)打造成为政协组织向基层和各领域、各行业拓展和延伸的重要平台,建立上下贯通、内外相联的履职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新的实现方式和实践载体。

与此同时,市政协以强化党建引领为实现路径,以建强组织体系为基础,形成党组与委员一条线贯通、党建与履职一张网融合的工作机制,印发了《呼和浩特市政协党组关于党建工作与履职工作深度融合的试行方案》,出台了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19条工作举措,构建了“1+4+N”目标任务体系,将政协委员工作站(室)建设纳入全年工作的“总盘子”,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落地落实,实现了“党建阵地”和“协商平台”深度融合。“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采用嵌入式建立委员工作室,把政协协商文化传到了基层,为基层协商提供了成熟的协商经验,同时使政协也能从基层获得第一手参政议政素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实践方式。”市政协委员宋志成说道。

2022年5月建立的民革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是市政协社法委在赛罕区民革党员之家采用嵌入式建立的,是我市民主党派界别首家工作室。一年的时间里,民革界别政协委员工作室先后开展了高质量协商活动和为民办实事、书香政协读书会、法律援助、科普宣传、健康讲座、义诊服务等富有特色的界别活动。

委员工作站(室)只有把履职为民这篇文章做好,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就在身边。市政协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思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场所,嵌入式建立委员工作站(室)。在委员工作站(室)开展工作时推行“三个清单”制度,即界别群众需求清单、委员和站(室)资源清单、委员和站(室)年度项目清单。通过“三个清单”,组织开展“微协商、微监督、微服务、微建议”等协商议事活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建议、出实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既发挥了委员主体作用,又解决了民生实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22年度,依托政协委员工作站(室),市政协累计为群众办实事645件。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人民政协重要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重要形式,是政协建言资政的重要载体。市政协积极组织动员自治区、市、县三级委员下沉到委员工作站(室),广泛倾听群众的困难问题、意见建议,作为开展调研、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的线索。2022年以来,围绕教育、医疗、“菜篮子”、城区停车、电动车管理等问题收集整理社情民意信息2165件,及时报党委、政府,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充分发挥委员工作站(室)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载体作用,今年,政协委员工作站(室)举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宣讲23场、“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百场宣讲”41场、“首府政协讲堂”6期,累计受众3842人次;开展12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课堂、8次宗教界“中心组”学习会,引导界别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汇聚人心力量。

如今,通过政协委员工作站(室),政协委员们及时反映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当好群众的“传话筒”,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政府出谋划策,当好“智囊团”,贡献更多金点子。政协委员找到了履职践诺、为民办实事的切入点,在服务群众中收集民意,在学习宣传中凝聚共识,在议政建言中积聚力量,充分释放政协履职“大能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