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宋向华)社会保障是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今年以来,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围绕社会救助、医疗服务、就业保障等民生领域,精准发力,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社会救助方面,加大兜底保障力度,真心真情关爱困难群众。今年,为提高我市城乡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我市将每人每月的城市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883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645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839元。为进一步提升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水平,我市将每人每月的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200元,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都提高到1900元,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提高到950元。
上半年,全市共拨付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4.72亿元,保障14.82万人,统筹用于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兜牢民生底线,确保帮扶更有温度、救助更有力度。
医疗服务方面,坚持生命至上理念,全力保障医疗卫生支出。一是全市投入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资金5.88亿元,支持和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及重点学科、人才培养等,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医疗资源提质扩容。二是全市投入财政公共卫生服务资金2.6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基础、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医防融合,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三是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2022年,我市成功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3年将获得上级财政10亿元资金支持。该项目对加快推动我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构建就医诊疗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保障方面,千方百计稳就业,增强就业保障能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共下达就业补助资金4.97亿元,主要用于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求职创业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各项就业创业扶持,为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同时,深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2022年,我市成功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获得中央财政1亿元、自治区财政0.5亿元的资金支持。该项目以信息化赋能为引领,以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技能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劳务品牌建设为载体,将对我市不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效能,稳就业、保民生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