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扎根基层养殖业 用心当好“畜保姆”

●本报实习记者 刘艳霞

“周老师,最近我家羊羔的嘴合不住,我们就拿盐水洗了一下,药也用上了但不太管用,麻烦您到我家看看该如何治疗?”一大早,土左旗塔布赛乡恼木汉村村民黄志鹏打电话给科技特派员周毅寻求帮助。周毅放下电话赶忙来到黄志鹏家的羊圈,实地对羊进行检查。

“你家羊得的是羊传染性脓包,也就是咱们俗称的‘羊口疮’,这种病一般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而且患病的多数是小羊,有些大羊也会得这种病,特别是哺乳期母羊的乳头乳房部位极易患上这种病症。”周毅一边耐心解释,一边配药,并告知黄志鹏药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012年春,周毅力排众议,鼓起勇气,带着全部积蓄来到托县五申镇黑兰土力亥村,流转156亩土地,创建了自己的农牧场,专注于养殖业。针对本地羊肉用性能差、羊肉品质低的状况,他从国外引进了专门的肉用羊品种杜泊、萨福克、澳洲白等,运用同期发情、人工授精、反季节繁殖等技术,对本地羊进行二元、三元经济杂交改良,并采用舍饲圈养的生产方式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在,他的牧场由当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当地优秀的改良羊龙头企业,成为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的战略合作单位,被自治区农牧厅评为了首批“肉羊标准化示范场”。同时,周毅被市政府选聘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于周边养殖业农户。

周毅说:“作为科技特派员,职责就是要加强技术的推广和服务,村民有求助,我必须有回应,能为大家解决困难我感到很幸福。”除了村里的羊生病了及时帮忙医治外,周毅还不断攻关现代化养羊技术瓶颈。

为提高配种率,周毅整夜守在羊圈,统计羊的发情规律,摸索出了一套舍饲圈养的高效生产模式。他发现运用舍饲圈养、TMR拌草的饲养方式,可以大量节约人工劳动成本,是传统放养效率的10倍以上。此外,他还专注于开发物美价廉的饲草原料,利用当地生产的葵花盘进行青贮,并将葵花和葫芦籽筛选后的副产品作为饲草原料,这些廉价的饲草料可替代部分价格较高的蛋白饲料,大大降低了饲草料成本。

在周毅看来,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科技下乡”,更为重要的是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村民养殖技能。为此,他一方面在托县“农民田间学校”不间断组织培训、讲座或现场观摩学习,使学员最直观地学习掌握科学养殖的技术。另一方面,通过与内蒙古电视台农牧频道合作制作科普节目,并通过线上交流、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提高养殖户的良种意识,改变他们传统的养殖理念,助力首府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