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晓燕 文/图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底蕴与灵魂,渗透于城市的发展中,融合在百姓的生活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共享创建成果,是全体市民的共同期待。近年来,我市上下凝心聚力、铆足干劲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到优化发展环境,从提升城市品位到打造城市品牌……首府持续擦亮城市文明底色,全力绘就百姓美好生活,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打造宜居之城、文明之城、向善之城的有力见证。
“您好,请问公园南门怎么走?”“顺着这个方向,右拐后一直向前,大概走两三分钟就能看到了。”近日,在青城公园的一角,有位外地口音的游客向园内的市民问路。得知该游客已经绕了两圈还是没能找到南门时,热心答复的市民索性直接将游客送到了目的地。“真是太谢谢你了,我正因为找不到南门而犯愁呢。”外地游客握着热心市民的手,真诚地道谢。这位热心市民只说了句没关系就默默离开了。
“生活在这样和谐温润的城市,我感觉很幸福。我们遇到困难时,常常被暖意包围,我们需要帮助时,总会有素不相识的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自己的贡献,使我们的城市更美丽、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谈到创城,市民贾晓彦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容貌为出发点,下大力气对老旧小区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提质换新,力促老小区实现“逆生长”,让这项合民意、顺民心、符民愿的民生工程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切实提升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傍晚,在回民区呼钢小区,年过七旬的张女士正和邻居在小区里悠闲地散步。“小区改造后,有了更多的健身和休闲场所,每天都能在院里溜达散步,这日子真的是越过越舒心。”在呼钢小区住了近三十年,张女士从来没觉得小区环境像现在这样好过。她介绍,以前,小区楼体破旧、地面坑洼、电线老化、杂物乱堆,住在这儿很是闹心,此次小区改造,对管网、楼体建筑、绿化、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提升,像搬进了新居一样干净舒适。
屋子住得舒心,日子才能过得开心,老旧小区改造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回民区秉持“寻求老旧小区记忆、突出改造精品化、体现完整社区”三个理念,重点对建成时间较早、失修失管严重、配套基础设施老化、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53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总投资6.4亿元,涉及改造居民楼354栋、1.88万户,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5%。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回民区充分利用老旧小区、社区周边及一些边角地、闲置地,见缝插绿、绿化造园,投资1750万元新建了60处口袋公园,占地面积约10.4万平方米。特别是沿新华西街,拆除了临街单位的隔离护栏,巧妙搭配了绿植花卉,设置坐凳和公共广场,打造了一处处小巧精致且开放的口袋公园,让公园美景与街道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风景线。
回民区的环境变化,只是我市在创城过程中各区域变化的一个缩影……
文明创建,是推动一座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从繁华城市到美丽乡村,精神文明的旗帜飘扬在青城大街小巷,也把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洒在每位市民的内心。随着城市由内向外发生的巨大变化,呼和浩特这座草原都市文明、幸福的轮廓也日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