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吕会生)为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有爱有善有暖有伴的文明社区,争创自治区文明社区,新城区迎新路街道团结小区社区把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与团结奋斗的新时代要求相结合,与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实现文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推动文明社区创建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团结小区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拓展民需服务新体系,为辖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实现“多网合一、一网运行、全域覆盖”。通过组建议事治理团队,完善居民议事会制度,主动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倾听居民心声,做好邻里矛盾纠纷和民生问题解决,组织矛盾化解服务队和居民群众学习相关法律知识,配合派出所、司法所一起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将社区工作者与网格员结成工作“对子”;通过网格群了解居民的诉求,形成事事有回应、事事有落实、事事有反馈的良好干群关系;针对辖区47名特困人员,开展结对“1+N对1”帮扶模式,以网格为单位,及时帮扶,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积极沟通,确保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社区始终将不断优化居民的民生需求作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利用人房关联信息系统、政通青城App等大数据系统,整合各部门常用信息数据,完善居民个人信息,建立电子户卡,着重对辖区党员、流动人口、重点人员等进行重点标注,实现动态更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时时更。时刻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建成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康养中心,设置了为老餐厅、日间照料室、康养理疗室、心理咨询室、棋牌室等集康养与娱乐为一体的12个功能室,切实为居民提供身体健康与心灵健康的全方位养老服务。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团结小区社区推进“民生微实事”项目落实,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社区主体意识,促进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实现“民生微实事”与基层群众自治双向互动、同频共振。建立“民生微实事”项目计划台账,细化配套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搭建“民生微实事”支撑体系,促进社区工作更加高效精准。
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引进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手工艺品制作室,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凝聚了手艺人的巧思和技巧,提高了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营造了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了辖区妇女群众创业就业能力,丰富了妇女群众职业教育创新实践内容。
以志愿服务为依托,团结小区社区在文明社区创建中整合资源,构建起街道、社区、社会团体三级志愿服务矩阵,统筹整合居家养老、科普服务、理论宣讲、文体活动、健康义诊等八支志愿服务队伍,通过“点单—接单”模式,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讲、科学普及、医疗健康、法律宣传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实现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开展到哪里,文明实践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从80岁高龄补贴认证到4050失业认证,从公租房办理到退役军人优抚,以及“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的直接办,团结小区社区群众办事的渠道和平台载体进一步拓宽,居民可以通过网格微信群去咨询、建议、投诉,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接诉即办”等平台,及时交办服务“订单”,通过干部“接单”的方式,针对性地为群众把心上事办好,把闹心事解决好。
如今,文明之风已吹遍团结小区社区的每个角落,居民因社区的文明而倍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