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非遗进校园 文化共传承

● 本报记者 苗青 文/图

在新城区苏虎街小学“非遗润童心 劳动最光荣”暨非遗进校园面塑比赛活动中,五彩面团在心灵手巧的孩子们手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捏成一个个生动的造型。130名学生参加比赛,青城面塑非遗项目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红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晓东作为辅导老师,现场指导和参与面塑比赛评选。“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喜爱面塑,我们由衷地高兴,我们会在传承的道路上不遗余力。”陈红晓说。

在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的“非遗文化进校园 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中,同学们和布丝瑰手工艺老师们围坐在一起,近距离观看盘扣、玉米皮等手工艺品展示,讲述布丝瑰非遗故事,亲手制作手工艺品,精彩纷呈的课堂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孩子们在动手参与的同时接受了传统文化熏陶,真正让布丝瑰非遗文化“动起来”“活起来”。

在乌素图村小学,一场“非遗进校园 文脉永传承”主题实践活动将武术运动带到孩子们面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族查拳代表性传承人赵谦,为全校师生讲解了传统体育项目查拳的历史渊源及技艺特点,并将查拳拳系套路调整难度,更好地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练习。同学们跟随赵老师做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法等,练得有模有样,不少学生对学习中华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呼和浩特市民族学院,剪纸、泥塑、面塑、蛋雕、布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创业楼举办了“传承非遗文化 促进民族团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学院以共上思政课的形式,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观看视频等,让师生体验非遗制作过程。

近年来,通过专家解读、传承人现场互动教学、非遗知识讲座、非遗知识竞赛、教师非遗传习教研活动、参观非遗传习基地(所)、非遗项目图文展、学生非遗兴趣小组及非遗校园成果展等多种方式,我市各相关部门对未成年人开展多样化教育,让非遗文化传习成为大中小学课堂的新常态。今年,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已经带着布贴画、剪纸、回族撂跤、太极拳、皮影制作技艺等项目走进南柴火巷小学、大学路小学、呼和浩特回中、山水小学、新华小学、内蒙古大学等10余所学校,共完成50余个课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丰富资源。“非遗进校园”是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向深入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创新活动方式,践行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市妇联、民委等部门也积极参与到“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不仅将非遗项目融入学校基础教育工作中,丰富学生教育工作,还加强家校社协同联动,既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非遗手艺,又传承好家风好家教,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