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蹄疾步稳谋发展 一城繁华日日新

●本报记者 梁婧姝

金秋十月,土默川平原迎来收获的季节,大型联合收割机穿梭往复,机声隆隆,仿佛在诉说丰收的喜悦;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内,塔吊林立,大型机械轰鸣运转,工人们正抓紧施工;金海路新增上下匝道工程建设现场,施工单位正在进行箱梁架设……

近年来,呼和浩特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首府提出的“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担当首府使命、彰显首府作为,努力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生动实践中闯新路、提能级,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保安全、促团结,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1—8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4.5亿元,同比增长7.9%。同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幅达到31.4%和19.8%。全市规上小微企业共246户,增加值同比增长27.3%。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呈现工业高速高效、投资提质提量、消费稳增稳进的发展态势。

强产业蓄动能 高质量发展支撑不断增强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命脉。近年来,呼和浩特始终坚持把产业作为经济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来抓,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重点培育“六大产业集群”。

8月5日,世界奶业大会开幕式在我市举行。来自世界乳业10强企业、国内乳业20强企业、国际乳业产业链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的嘉宾和两院院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世界奶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大计。我市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培育以乳业草种业为核心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按照“育好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发展思路,成功创建世界乳业科技之都、中国奶业育种之都,成功获批国家级奶业特色产业集群,争取设立国家草业、动物疫苗等技术创新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8月2日,当前阿特斯全球单体投资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呼和浩特阿特斯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在沙尔沁工业区落地。我市从“一粒硅到一片芯”,培育以电子级硅为引领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目前已具备年产1600吨电子级单晶硅、96GW光伏级单晶硅棒、36GW光伏级单晶硅切片的生产能力,电子级单晶硅产能全国占比已达26.5%,居全国城市首位。

9月30日,大唐清水河万家寨20万千瓦风水互补项目成功全容量并网。我市从“追风逐日、源网荷储”,培育以绿色电力为基础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以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正在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城市、绿色能源替代城市、能源总部研发中心“两城一中心”建设。

7月2日,首届中国绿色算力大会在我市开幕。大会还发布了《2023中国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和《和林格尔绿色算力指数研究报告》。“和林格尔绿色算力超市”启动上线。我市从“一颗芯到一片云”,培育以大数据云计算为重点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成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绿色算力中心,华为、中行、农行等22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在这里建设,服务器规模已达140万台,正在建设集装备制造、数据应用、数据加工、数据交易的全产业链条,全力打造中国云谷品牌。

6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国家蒙药制剂中心新址建设项目在和林格尔新区开工。我市从“一粒玉米到一粒药 ”,培育以生物发酵、生物疫苗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生物疫苗、生物发酵与制药、中(蒙)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原料药向成品药转化,打造国家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9月15日,旭阳集团呼和浩特园区年产30万吨炭基新材料暨现代化工新材料研发运营中心开工仪式在清水河产业园举行。我市从“化石能源到化工新材料”,培育以节能低碳为方向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正在着力推动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成为全区“油化一体”产业先行地、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地、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地。

持续改善民生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今年以来,呼和浩特聚焦民生热点,积极推动社会民生事业提档升级多元发展,持续强举措、优服务、解难题,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抬头远望,是明媚的“天空蓝”,放眼四周,是怡人的“生态绿”。我市今年持续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新建提升“口袋公园”和社区游园300个、改造绿化节点1000处,建设城市绿道200公里、大黑河郊野花海7000亩,实施三环路沿线整治及重要节点绿化工程。如今,首府绿道将公园、绿地有机串联起来,市民推窗满眼是绿色。眺望环城水系两岸、漫步整个城区,从环城水系到公园绿地、从城市干道到背街小巷、从公共区域到住宅小区,首府“内外兼修”,从颜值到内涵正在不断提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前不久,来呼就业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张博领到了期盼已久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钥匙,便迫不及待来到新房参观。为缓解大学生、青年人等新市民住房困难问题,让年轻人在呼心无旁骛创业、安心舒心扎根,我市自2021年启动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工作,今年通过市场购置、非住宅项目改建、国有企业新建等方式,已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2472套,年底将达到15472套。不仅如此,为全力提升“拴心留人”人才软硬环境,今年以来,我市制定《2023年“五万大学生留呼”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智汇青城”“创业启航”等七大专项行动。落实“1+6”人才政策,推进“双招双引”, 强化高校毕业生“一体化”留呼服务,一体推进驻呼高校云服务站建设,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活动,持续扩大大学生留呼规模。同时,强化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在全区率先启动建设人才数据库,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将各部门人才服务事项融合打包,形成集人才招聘、人才认定、人才服务、人才展示、人才地图为一体的全新人才服务体系。截至9月底,我市共吸引留(来)呼大学生就业创业4.51万人。

民之所需,力之所至。今年以来,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高铁预留工程、轨道交通预留工程顺利推进;呼和浩特东客站交通枢纽,北站房及站前高架等配套设施全面投入使用;东客站、地铁1号线呼和浩特东站与王府井奥莱·如意小镇地下通道同步投入使用,实现了南北商业场所“互联互通”;140条背街小巷全部完成改造,进一步畅通了市民回家“最后100米”;腾飞路上跨南二环工程、畜科院跨扎达盖河桥工程等重点市政道路通车,满洲里路等多条“断头路”打通;今年实施了新城区第一实验小学、新城区塔利小学、回民区一中实验学校等 62 个中小学幼儿园新建、续建、改扩建项目,全市教育投入增长了 7.6%,新投用中小学 19所、幼儿园 22 所,新增中小学学位 22750 个、幼儿园5440 个;着力打造专家型校长队伍,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人才队伍;围绕打造全区医疗中心,推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航天医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开诊运营;市第一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口腔医院挂牌“内蒙古自治区口腔医院”……一件件惠民实事落地有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

加强基层治理 创造高质量发展稳定环境

入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老年人办理民政补贴、入户了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有事找网格员”逐步成为土左旗金海区域服务中心新天地社区居民的共识。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近年来,新天地社区使用“推送宝”将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造成社区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平台和办好民生实事的服务性舞台。针对上下联动不畅、群众“多跑腿”等问题,新天地社区借助“推送宝”平台,构建事件上报、线上处理、流转、反馈、督办全流程闭环系统,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充分利用“共报”“共商”“共享”等功能,依托一线网格员优势,推进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服务下倾,充分发挥网格员“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

新天地社区是我市基层治理的缩影。一直以来,首府一直走在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路上,不断提高基层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结合法治、德治、自治,切实提升占城人民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对基层治理重点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小区、楼栋、院落、网格、商务楼宇、沿街商铺、专业市场等治理单元延伸,向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治理主体覆盖。强化常态长效包联重点工作机制,包联领导和部门单位制定包联任务清单,主动对接工作需求,定期下沉开展服务,帮助基层解决困难问题。

按照“精简、高效、规范、便民”原则,全面清理不应由社区承担的行政化工作任务。建立社区居委会准入事项正负面清单,明确不得将社区作为行政执法、房屋征收、拆临拆违、招商引资、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事务的责任主体。同时,全市持续加大经费保障,2023年开始,市、旗县区两级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各增加5万元服务群众经费,让社区有资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按照“大小适中、区块完整、避免重复”原则,以300户左右居民为标准,合理划分网格单元,并“一格一人”配备专职网格员。理清职责边界,提升网格服务管理效能。规范基层信息数据采集和核查,构建全市统一的网格治理信息数据库,实现网格基础数据与基层党建、民生事务等业务数据一次采集、互通共享。构建基层智慧治理数字化体系,打造党建引领物管、矛盾纠纷化解、在职党员报到等基层智慧治理应用场景,实现聚数赋能、以数提治。

征途如虹,岁月如歌。今天的呼和浩特政通人和、民康物阜、人心思进,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孕育形成。首府正以奔跑者的姿态、奋斗者的心态、追梦人的状态,全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