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呼和浩特从细微处入手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

——全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综述之二

●本报记者 云艳芳

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锚定的未来发展蓝图中,我市作出郑重承诺,要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高品质城市。诺言是金,践诺履诺是烈火识真金。两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的呼和浩特,一条条道路建成织就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一个个繁花似锦、绿意盎然的街头花园随处可见,空气清新、天空更蓝,这一切都见证着呼和浩特践诺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五宜城市”宜居为首,一座城市只有宜居才能留住人、吸引人。何为宜居并无标准答案,但最基本的就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舒服。近年来,我市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突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城市建设从“面子”到“里子”焕然一新,为老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道路畅通连接民心民意

道路通,百业兴。一条条畅通的道路,连接着城市发展,连接着民心民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区域大联通、局部微循环、疏通拥堵点”的总体原则,坚持“大交通”理念,新续建道路总长99.36公里;打通“断头路”总长65.06公里;特别是建成高架路及重要节点12个,形成了242公里的“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 高架路网体系。

今年,我市继续加大道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升道路通达性。G5901伊利健康谷互通工程、G6高速与东二环互通立交、巴彦淖尔高架与北三环互通立交、金海高架与西三环互通立交、三环路地面工程、腾飞路上跨南二环工程、巴彦淖尔高架路(南二环至南三环)连接线工程、畜科院跨扎达盖河桥道路桥梁等高架路网互联互通工程以及新城区妇幼保健院东路、玉泉区范家营一路、赛罕区金泉路、满洲里路、 新城区二经路等“断头路”项目相继建成通车。

交通路网全面拉开了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框架,实现了呼包鄂榆城市群交通协同,呼和浩特市西北地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地位愈加凸显。

花园绿地扮靓幸福家园

深秋的呼和浩特,五彩斑斓。在新城区绿地香树花城小区门外,小公园虽不及盛夏时惊艳,可也别有一番风韵。居民们沿着花圃的步道悠闲地漫步,小孩们在小沙滩中嬉戏。

陈女士是2019年搬到这个小区的,“当时一出小区是坑洼不平的荒地,别说鲜花绿树了,就是走着都容易崴脚,根本没想到小区附近能变成这么美的花园绿地。”陈女士说,如今居民们已经习惯了早晚出来散步。

在大黑河沿岸,马鞭草花田依然繁茂,紫色的花朵随风摇曳,一组组摄影团队正忙碌的取景。婚纱摄像师小金告诉记者,近两年,影楼很少再去外地取景了,很多年轻人更愿意在家乡拍摄婚纱外景,大黑河郊野公园、敕勒川草原都是他们常去的地方。

城市就是一个大家,只有精心装点才能让主人舒心。从2020年起,我市开始谋划生态绿道建设,根据《呼和浩特市绿道系统规划》,拟于5年内建设青城绿道850公里,并在小黑河、北二环、东二环先行建设青城绿道示范段,按照“依山而行、傍水而憩、穿林而游、踏草而嬉”的设计理念,以滨水型、公园型、郊野型、山地型、社区型、草原型绿道分类,搭建生态廊架,构筑生态廊道,盘活城市绿地整体经脉。推进“一见青芯”口袋公园行动,让一个个别致的园林小景点缀于大街小巷和高楼大厦间,让居民们实现“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

今年,我市持续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新建提升“口袋公园”和社区游园300个、改造绿化节点1000处,建设城市绿道200公里、大黑河郊野花海7000亩,实施三环路沿线整治及重要节点绿化工程。如今的呼和浩特,绿色已是城市的主色调,公园绿地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美景。

在变美的路上永无止境。我市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完成1000公里城市绿道,进一步构建覆盖城乡的绿地系统网络,打造环城生态绿道、内环生态绿道以及重点区级绿道。同时,以绿道布局串联各节点公园,构建城市绿道网络体系,形成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承载市民活动功能的绿色连续空间,提升市民健康舒适的绿色慢行体验,不断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蓝天白云绘就幸福底色

呼和浩特蓝是经常霸屏朋友圈的美景,是呼和浩特独有的名片。在外地游客眼中,呼和浩特的天格外蓝、云格外白,美得有点不真实,美得让人不舍得眨眼。

独特的呼和浩特蓝,凝结着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我市认真按照中央、自治区各项部署要求,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制定印发的《2022年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攻坚方案》,聚焦重点,突出难点,统筹实施十大攻坚行动,通过持续攻坚,实现我市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的目标。2022年,我市优良天数合计329天,较上一年同期增加11天,达标率90.1%,较自治区考核指标提升7.7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改善情况位列全国第13名。

今年,我市印发《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力争实现到2025年,全市重点区域和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2%,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

与此同时,我市针对建筑工地、柴油货车、散煤使用等重点领域,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策”并举,严格落实控煤、控车、控尘、控气、控排、控烧“六控”措施;为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施策和量化管理,我市开展了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测系统建设。结合网格化划分原则和全市重污染区域,建设了60个网格化空气质量微型监测站,已形成间隔两公里一个微型子站监控分布,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智慧监管平台和无人机等科技手段,重点围绕秸秆、荒草、露天焚烧等方面污染加强管控,第一时间推送属地予以处理,基本消除大范围露天焚烧产生浓烟现象。

经过不懈努力,今年9月份,我市空气质量全部为优良,无重度以上污染天气,PM_2.5、臭氧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4.0、3.2个百分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这句经典的歌词已成为首府绿色生态的生动写照。

宜居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呼和浩特将继续孜孜不倦从点滴细微之处建设宜居之城,终将成为更多人的“此处安心”的理想家园。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