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法治呼和浩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市检察机关两个法律监督模型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奖

本报讯(记者 梁婧姝)记者从市人民检察院获悉,8月至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了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呼和浩特市检察机关构建、使用的两个法律监督模型在全国568个参赛模型中脱颖而出,全部获评三等奖。

据介绍,检察公益诉讼助力黄河流域生态功能治理监督模型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协调获取多个行政部门的矢量地图数据,通过分析比对土地权属、土地性质等关键信息,找出问题突破口。运用数字监督,督促修复林地1237.33亩,督促清理河道垃圾及各类生活垃圾306.6吨,督促恢复被污染和非法占用河道85.5公里,督促修复耕地94.98亩,督促清理水域面积23.1亩。同时,为157棵古树名木、10个古树群、904个文物和文化遗产建立保护台账。切实服务保障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助力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道路交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反向衔接法律监督模型聚焦群众关注的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强化履职有力监督,做实行政检察工作,通过对比碰撞驾驶人姓名、身份证号等数据,两次迭代升级模型,并向31位全国人大代表汇报演示,得到一致认可,经验做法在《检察日报》《内蒙古日报》刊载。模型解决了与民生息息相关交通运输领域痛点、难点,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推进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依法衔接,探索了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有效途径。

市人民检察院把数字检察作为提升检察监督整体工作质效的内在引擎,督促各基层院、各业务部门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的监督理念,结合本地区的办案特点和数据协调情况,因地制宜地研发数字监督模型。目前,两级检察机关累计构建、融合、应用监督模型22个,实现了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监督领域全覆盖。此次获奖的模型均已在全区推广,监督应用成效初步显现。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