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萱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月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重阳”。
庆丰收、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古代的文人墨客有大量的诗词咏颂重阳节,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在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
古人咏颂重阳节比较有名的诗句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等。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菊花与重阳习俗有密切关系,重阳节也被称作菊花节。早在西汉,我国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登高赏菊,也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传统主题。如王勃《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杜甫《复愁》:“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春夏秋冬四季中,秋以萧瑟凋敝、满目苍凉等特质给人以悲伤之感。绝大多数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闷、生命的忧患。无论是风格婉约的柳永、李清照,还是词风豪放的苏轼、辛弃疾,在红衰翠减、万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伤身世,悲从中来。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老百姓安居乐业,老年人更是过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幸福晚年,过重阳节,咏读古代文人的诗词,真是高兴!
我喜欢重阳节,不仅是因为这是传统的中国节日,是成为老年人的我的节日,还是我的生日,您说,能不高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