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瞻做过商人,以往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瞻暂时代为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瞻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头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之后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位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仅有一个儿子。
杨瞻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位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此刻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位商人的儿子感到十分惊奇,不敢收取。杨瞻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十分感动,于是叩谢后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之后杨瞻生了儿子杨博,中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杨博的儿子杨俊民,也中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杨瞻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瞻不为钱财所动,不但一介不苟贪,并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具有能够托孤寄命的人格操守。在中华五千年神传文化的奠定和传播过程中,上天要推崇和期望人们具有的就是这样的品格,因而上天对于能到达其要求的人,必然要给予肯定和奖励,所以杨瞻能够得到贤德的子孙,并世代贵显。足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的道理。所以当我们跳出具体的事情去看问题,才能明白上天的旨意。
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把诚信作为人修养道德最基本的资料,古语云:“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道之根也。”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仅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而诚信一旦缺失,就失去立身之本,并且还会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 (静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