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城区: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圣水梁生态旅游区

本报讯(记者 刘沙沙)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命名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公告,新城区榜上有名。在2020年获得生态环境部命名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后,再次荣获国家级殊荣。

近年来,新城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热切期盼,全力推进一大批生态绿化工程、重点旅游项目、特色旅游村庄建设,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生态之笔绘就了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

新城区是我市的主要城区,地处大青山南麓,境内地形地貌多样,物种类型丰富,旅游资源特色浓郁,是我市重要的生态经济区与生态涵养区,是重要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近年来,新城区立足“群众因生态而富、区域因生态而强、乡镇因生态而美”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揽山入城”战略。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敕勒林海、哈拉沁生态公园、沙坑公园、雅玛图森林公园、敕勒川草原、乌兰不浪新村、水磨新村、恼包村、甲兰板村马头琴小镇等一批兼具生态修复和景观游览功能的重大生态项目陆续建成。随着大青山综合治理工程、现代农业、污染防治、文化旅游、科技城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深入实施,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加强。

几年来,累计栽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1800余万株(丛),修复生态9.8万亩,党政军义务植树基地累计栽植各类苗木158万株。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首府水源地保护切实加强。哈拉沁小沟、哈拉更沟生态修复完工,10余万平方米裸露山体彻底修复,森林覆盖率达38.7%。强化污染防治,倡导绿色发展

新城区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坚持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头号工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方面,新城区加大秸秆焚烧和扬尘治理力度,开展了燃煤锅炉拆并和棚户区、城中村散煤直烧整治行动。共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硫3269吨、氮氧化物1599吨、烟尘1527吨。完成24个村居4830户燃煤散烧整治任务,基本实现清洁化取暖全覆盖。2022年,对全区40449户燃煤散烧居民中的31820户全部发放兰炭,总减少烟尘排放404.5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58.88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9.462吨,有效减少采暖季大气污染,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以上。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认真落实“水十条”措施,着力推进污水处理、水源地保护和地表水整治,有效促进了全区水环境质量的进一步好转。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河道“清四乱”行动,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河道坝堰整改,完成230个取水口水资源论证。启动哈拉更沟河道治理工程,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100%。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方面,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废旧地膜回收率达86%。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巩固散乱污企业整治成效,实现化肥和农药减量目标,地膜回收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新城区把节能降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54.3万平方米,培育两家绿色工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城乡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38%以上。

壮大绿色经济,发展生态产业

新城区围绕生态转化,培育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品牌集群,积极探索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机制,推出“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生态文化+产业延伸”“生态旅游+复合产业”多种生态模式,推动绿色经济健康发展。

围绕筑牢京津冀天然生态屏障,启动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新城区坚持因地制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禁牧退耕等农民实施生态补偿及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帮扶,形成“保山富民”新城模式。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打造“敕勒川草原”品牌。

近三年,原有的农耕生产方式转化为现在都市农业、文化旅游,实现生产产值3.795亿元。新城区接待游客1062.7万人次,沿山一带生态旅游收入7.39亿元。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稳定提高。

科技城是金山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城核心区域无山脉阻隔、无河流阻碍,与东客站商圈、空港物流园区抱团发展、资源共享。科技城入驻企业达230家,实现营业收入27.4亿元,总部经济和数字产业已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打造城市草原,共享生态福祉

新城区在发展方式上,将生态建设融入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民生效益的相统一。开辟当地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坚持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形成了特色民宿、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以恼包村为例,曾经的恼包村因为穷,差点成为“空心村”。如今,恼包村借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的东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唯美的江南园林风光,吸引1500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购物、美食餐饮,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网红村”和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打卡地,成为村民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

通过全力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新城区已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数字应用、生态文明、文旅融合先行示范区,首府向北向东发展的主战场。站在新的起点,新城区人民将以青山绿水为底色,描绘出更加壮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