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草原天籁的“指尖传承”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

乌力吉正在制作马头琴工艺品

马头琴展示

●本报实习记者 刘艳霞

见到自治区级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乌力吉时,他正在自己的马头琴工艺品厂里雕刻一支马头琴琴头,刨挖、打磨、雕刻琴杆上的马头……经过几十道纯手工制作工序,乌力吉用满是老茧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刚刚做好的马头琴,像抚摸自己最心爱的孩子一样,每一把马头琴都承载着他的一份匠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国家一级演奏家、世界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的野马马头琴团演奏的《万马奔腾》所使用的马头琴就是乌力吉制作的。

作为自治区级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乌力吉从1978年开始学习制作马头琴,就再也没有放下手里的刻刀,这一握就是四十多年。他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化作不竭的创作动力,在他眼里那不仅仅是一把乐器,更是一个蕴含着制作者心血和体温的生命。他先后被评为“内蒙古全区马头琴制作技艺技术能手”“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获“呼和浩特市五一劳动奖章”……

“从选料、雕刻、组装、打磨,一直到调音、上漆等,全程都靠我的双手完成。”乌力吉说,手工制作马头琴需要七八十道工序,一个月才能制作好一把质量上乘的马头琴,这样制作的马头琴音色音质更好,品质更高。他对马头琴制作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2019年乌力吉被自治区总工会选为内蒙古“北疆工匠”。

走进市乌力吉马头琴制作技艺展示馆,这里展示着乌力吉制作的上百把马头琴,以及各类已经失传的蒙古族传统乐器复原样式。

“自2015年起,凭借对乐器的理解和多年经验,我们开始复原蒙古族失传已久的160多种乐器,目前已成功复原了35种,之后还准备陆续复原130多种。”乌力吉的儿子娜仁满都拉告诉记者,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蒙古族乐器与音乐文化,从而弘扬非遗文化和乐器历史文化。

多年来,乌力吉创新工作室以“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乐器为宗旨,以“创新”为主要发展方向。工作室在马头琴制作技艺方面的创新性设计,显著提升了马头琴的性能,为蒙古族民族传统乐器在国内外推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恪守传统马头琴制作技艺的同时,乌力吉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尝试在马头琴制作上有一些创新。2005年,受小提琴外形创意的启发,乌力吉成功创新研发了内蒙古第一把挖板马头琴,名为“呼鲁格挖板马头琴”,还创新研发了皮面低音马头琴。

从1997年开始收徒至今,乌力吉已培养出60多名学员,乌力吉和他的两个儿子还创办了内蒙古民族传统乐器传习所。传习所的建成,将常规文艺演出与传承传统乐器相结合,为广大爱好者提供进一步研习和展示的开放型教学平台,并且不定期开展蒙古族乐器传习活动。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马头琴制作技艺的创新与研发,充分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蒙古马精神和传承民族团结精神,让马头琴制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乌力吉对传承和创新马头琴制作技艺充满信心。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