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阔海
2018年的春天,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的舞台上出现了一老一小、一男一女两个歌手同唱一首歌。小女孩叫邵瑞娅,天籁般的童声,为苍凉、悠远的腾格尔演唱拉开了白云朵朵的幕布。
这首歌,就是北朝民歌《敕勒歌》,无论是在它最初的发源地还是后来的流传地,它都是地地道道的黄河流域的特产。
《敕勒歌》最早发源于敕勒川,是敕勒人唱的歌。
那敕勒人是谁呢?他们是北方众多草原民族中的一支。
在1600多年前,当发源于大兴安岭嘎仙洞的拓跋鲜卑走出森林、横跨草原、南下阴山、就近黄土建立了代、魏等政权,并将目光瞄向更加温暖和煦、丝竹歌舞的中原时,拓跋们早期创业的舞台就被敕勒人占据了,他们为拓跋政权看护着后院,因为北部之北还有柔然等游牧部落在逐渐强大起来。
最早敕勒人生活的“敕勒川”,就在现在的包头市,黄河支流昆都仑河的上游五金河穿过白灵淖圐圙古城,俯瞰这里,它坐落在阴山山脉北麓的白灵淖盆地南缘,曾经是一处水草丰美的山谷。北魏初年,这个盆地有另一个名字,叫纽垤川。
“秋七月壬申,讲武于牛川。行,还纽垤川。”
《魏书·卷二太祖纪》中记述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在这里活动很长时间。纽垤川是敕勒人生活的地方,长满针镇茅草,时隐时现掩着羊群,只有微风吹过的时候,草尖起伏,羊们的身影若隐若现,故而有“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
而现在大家所说的敕勒川大约相当于黄河河套平原的前套平原。
鲜为人知的是,《敕勒歌》的首唱是敕勒族的将军斛律金。
斛律金是东魏权臣高欢的手下,二人有着不同寻常的友谊,是寒冬里同裹一条羊皮袄顶风冒雪并行的两个哥们。那次,高欢军战败,军心发生了动摇,于是高欢带病宴饮将士。为了提振信心,斛律金唱起了士兵们家乡的歌《敕勒歌》。
歌声感动了大家,故乡情凝聚了军心,将士们游散的魂回来了。
后来,随着《敕勒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成为了代表整个呼和浩特平原也就是黄河前套的歌曲。
许多人听说过黄河最大的河湾是河套,殊不知河套分为西套、后套和前套,西套是今天的宁夏平原;后套是狼山、乌拉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巴彦淖尔市部分;前套则是呼和浩特、包头所在的黄河冲击平原。
前套是喜马拉雅地质运动后,在阴山山脉隆起、大青山南侧的断陷带上形成,地质的抬升与沉降为黄河营造了一条发端于阴山山脉中卓资县境内的大黑河,自东北向西南,与刚刚准备南下的黄河主干道汇合,在这里黄河河水中还漂浮着昆都仑河的落叶。
大黑河虽然只有230多公里的长度,但它是黄河13条一级支流之一,也是上游末端最后一条大河。更为奇特的是,大黑河是黄河一级支流中唯一一条逆向河流。当黄河干流由西向东奔腾而来,就在呼和浩特平原上与由东奔来的大黑河相遇了,并携手向南,劈开黄土高原而继续演绎着泥沙滚滚的颂歌。
大黑河冲积扇与大青山一众山沟洪水的冲积在呼和浩特和包头平原汇合,形成了从秦汉以来一直是米粮川和优良牧场的前套平原。
在这里,三娘子主持建造了青城呼和浩特。依照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发音翻译,呼和浩特当年也可以翻译成“可可浩特”,一个意为青色的河湾,一个意为青色的城市。
大黑河古代有很多名字,其中有一个名字叫金河。
大文学家柳宗元的宗亲柳中庸也是一位大诗人,关于金河最有名的诗就是柳中庸写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有研究者认为“金河”有可能也是黄河之意,因为游牧民族尚金,金是黄色的,倒着翻译过去可能是黄色的如金子颜色的河。
大黑河的“黑”就是青,黑山即青山,大青山也,也可理解为阴山山脉。青冢是湖北秭归美女王昭君的墓地,由于胡汉和亲开启了民族融合的序幕。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这是董必武在1963年秋末写下的《谒昭君墓》中的诗句,此前唐宋诗人无数次写诗给王昭君,多为她深入大漠之地担忧、同情或鸣不平,虽说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才2年左右时间单于便去世,但是那正是草原连年经受自然灾害的阶段,是西汉从现今的鸡鹿塞旁的哈隆格乃沟源源不断向南匈奴支援粮米的时期。
呼和浩特平原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在王昭君之前之后的漫长历史中,在黄河的见证下,这里一直是民族融合的舞台,东西南北的人汇聚一起,编织文明的挂毯。
敕勒人也一样,最后融入了多民族大家庭里。
我们知道,浩瀚的大漠南北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主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敕勒、突厥、回鹘、契丹、库莫奚、女真、蒙古等在历史的长河中,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草原牧歌式的连载传奇。
敕勒,也被称为丁零、狄历、铁勒、高车。由于敕勒人时期阴山以北还有大量的高大树木,历史还没有走到13世纪、14世纪的寒冷波峰,敕勒人用这些木材建造大车,故而也叫他们“高车”。随着气候变冷和敕勒人渐渐南移,他们逐步放弃了纯粹游牧的传统,进入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之中,最后和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了。
但他们留下的《敕勒歌》却越唱越远,成为北方地理文化的一个悠长、辽迥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