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超
今年国庆前后,56集电视连续剧《大盛魁》在内蒙古卫视、山西卫视、天津卫视、湖北卫视的联合播出,创造了内蒙古一部电视剧全国四家卫视同时播出的先河,再次引发了关于大盛魁文化,助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广泛热议。
文化大品牌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或一个领域拥有深厚先进的文化底蕴,具有庞大实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综合体。“一个大盛魁,半座归化城”“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于清代崛起的中国最大的跨国贸易商号大盛魁,其商路足迹遍及全国及蒙古、俄罗斯、中亚诸国,谱写了近三百年恢宏壮阔的商业文明史诗,被誉为中华企业成功的历史范例。
在内蒙古建设文化强区和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草原新丝路战略的时代潮流中,积极传扬大盛魁文化之独特内蕴,助力自治区新时代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意义重要而独特。
一、大盛魁文化具有突出的历史与时代特质
(一)突出的历史地位
大盛魁有着三百载辉煌的民族贸易史。走西口后“旅蒙行商”的逐渐兴起与发展,蒙汉民族间边贸的开通,茶叶之路的开启,极大推动了内蒙古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出关必经之地的呼和浩特成为民族连通交流和融汇的场所,并获得清朝廷颁发的蒙古地区发行“银票”的执照,形成了跨省跨国的超级商业及金融业集团。大盛魁总号位于归化城,院落不大,但买卖大、名气大、使命大。
大盛魁是北疆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内蒙古来说,“旅蒙行商”虽是文化外来者,但其兴起与发展始终与北疆草原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其管理文化是吸纳地域特质绽放的奇异花朵。买卖各方在交易中,既建立了感情,又结成了长久合作共存的集合体,也都坚毅恪守着诚信经营的根本原则。这是内蒙古历史上较有影响,也是很繁荣的跨地域文化现象,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内蒙古北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盛魁是呼和浩特城市经济繁荣的历史功臣。归化城是清朝设置的对蒙贸易中心之一,是“旅蒙行商”和大盛魁的重要贸易基地。清康熙年间开放“西口”后,使呼和浩特由昔日的军事政治重镇,转变为经济文化中心,并创造了货运物流品种最齐全、出口贸易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历史。因此可以说,没有以大盛魁为代表的“旅蒙商”商业现象的出现,就不会有后来呼和浩特的经济繁荣。
(二)丰厚的文化遗存
有着300载岁月的大盛魁,文化遗存十分丰厚珍贵。始于17世纪、全长1.3万公里,贯通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换的国际大通道“茶马古道”,辽阔神秘;大盛魁博物馆的千余件历史藏品,风貌依存;大盛魁独特的股权结构,是其实施整套激励机制的保证,也是一种人力资本产权化的长期激励制度,它是大盛魁创造辉煌业绩的体制机制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极为可惜的是,大盛魁的历史建筑遗存已原貌难觅。
电视连续剧《大盛魁》还为我们呈现出独特珍贵的精神财富遗存,大盛魁姓“大”,但这个“大”不仅仅是大家的“大”,其内蕴极其深厚:大志气、大情义,大骨气、大贵人,大劫难、大胸怀,大愿望、大情缘,大彻大悟,这些内蕴相生相融、相辅相成、相互叠映、丰厚扎实,展现出大气概、大情怀,构成了大盛魁大体量的企业文化与精神谱系。
(三)时代的可贵需求
可以说,大盛魁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商业经营模式的重要参照。大盛魁诚信的经营与财富理念,科学有效的人力合股经营体制、学徒培养办法、员工升职办法、企业传承接班机制,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良好的多民族关系,以及中蒙俄贸易与茶叶之路的开通、相应的城市建设特点等全方位的文化现象,使其具有了久远丰厚的商业与文化影响力。这些被历史证明了的先进之处,正是内蒙古现代化新征程所需要借鉴吸收、大力传扬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助力北疆文化品牌打造的可贵需求。
(四)成果的不断积淀
2011年,大盛魁进入内蒙古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名录。近些年,许多名家创作打造的新时代大盛魁文化系列产品,成为大盛魁品牌的重要文化新成果、新收获。如,邓九刚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王新民导演组织团队用时两年编写的200万字的《旅蒙商通览》《走西口通鉴》;创作作品有广播剧、京剧、话剧《大盛魁》,纪录片《大盛魁》,小说《大盛魁》等;建设了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大盛魁博物馆;创建了大盛魁影视园;更值得期待的是:王新民影视工作室仍在创作筹拍更多的大盛魁题材的作品。
二、传扬大盛魁文化是助力打造北疆文化的良好抓手
(一)关键是形成整体的品牌合力
传扬大盛魁文化,打造大盛魁文化品牌,首先取决于新时代市场的检验和认可度;其二,如果从文化品牌学的专业角度考察,更在于文化品牌的生成、管理、保护、传播、文化贸易视野等体系化的链接、组合水平和运营层次的高低。
挖掘和传扬大盛魁文化宝藏,打造北疆文化大品牌,一直是自治区文化强区建设的目标,关键的着力面和着力点应是逐渐形成整体的扎实的品牌合力。
(二)体系化、市场化运营是良性循环发展的根本
就大盛魁来说,其文化品牌的生成有着几百年丰厚的历史积淀,但要完成其新时代文化品牌的再塑,在目前热度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采取有远见、有计划、高层次、集群化、国际化且接地气的打造手段,找到系列品牌实体产业与市场的高度契合点,找到文化产品及其创新开发真正可以依托的重量级实体,使之步入体系化、市场化运营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这是地域文化做实做精、做大做强、向文化品牌建设目标迈进的必由之路。
(三)恢复大盛魁文化品牌魂之所系的原址风貌依托
早在2006年,王新民导演便提出了以电视剧为龙头、切入点和影响力,以在呼和浩特历史商脉之地兴建大盛魁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园为具体抓手,打造大盛魁文化体系的构想,并期待借此恢复大盛魁总号遗址全貌,形成集影视拍摄、教育培训、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商贸、综合地产于一体的规模宏大的产业集群,从而围绕实景进行剧本创作。这是展示呼和浩特市历史与文化精髓,再塑大盛魁物质与文化经典,保护和传扬大盛魁文化的重大工程,是使大盛魁商业之魂、文化之魂拥有原址风貌依托的大设想。
(四)找准大盛魁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质和规律所在
要从本质上认清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质之处、规律所在,文化开发的定位不能简单重复,文化旅游与商业经营的市场逻辑不能人为割裂。
我们知道,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与人文印痕,是该地域文化显性及隐形特点的代表。地域文化与文化符号的代表性运用,就是品牌文化,也是文化品牌,大盛魁文化品牌何尝不是如此。但怎样找准大盛魁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质,怎样实现电视连续剧《大盛魁》艺术的再转化再升值,以什么样的经营定位和风貌面对和牢牢抓住区内外及国际当下市场,形成独特有效的运营规律,产生持久增长的效益,这是最现实的生存必须和持久发展的根本。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趁热打铁,打得准、打得牢、打得精,“大盛魁”这块历史金字招牌,一定会再次成为内蒙古及呼和浩特市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和北疆文化品牌打造的强大的助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