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
内蒙古女作家、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巧玲,于今年深秋由远方出版社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乡野长歌》,全文共计22万字。刘巧玲早在1985年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30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先后出版过长篇小说《福姥姥》《柳暗花明》《小勇士波比》。其中《福姥姥》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首部直面独生子女家庭健康养老的长篇小说,受到我国文坛的重视,入选2019年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的优秀出版物。刘巧玲是文坛多面手,有着驾驭多种题材的能力,她出版过散文集《流年未央》和人物传记《富泽桑梓梦》,还创作了电视文学剧本《幸福不会老》和电影剧本《点亮心灯》等,她还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发表诗歌、散文、文艺评论等400多篇。她在文坛和读者心目中,最有影响的是纪实文学的创作。她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汉鼎之光》,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她还出版过长篇纪实文学《黄河赤子》。这次我读了《乡野长歌》之后很为作者高兴,因为对照作者过去的纪实文学,比较明显地看到刘巧玲的纪实文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不但是她本人的文学收获,也可以说是呼和浩特乃至自治区文学的新收获。
2022年6月10日,刘巧玲跟随呼和浩特市文联组织的作家采风团,前往清水河县五良太乡青豆沟村。十几年前这个小山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的青豆沟村生态环境优美,民居焕然一新,粮食丰收,收入增加,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个脱贫、振兴的山村让刘巧玲十分激动,唤起了她创作的灵感,萌发了走进、了解、融入、书写青豆沟的强烈愿望,于是她又去了两次青豆沟,把这前后三下青豆沟积累的素材,撰写成了这部《乡野长歌》。
青豆沟脱贫、振兴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就是一批带动村民艰苦奋斗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于是《乡野长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些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群像。其中最主要的典型是青豆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云二召,这位书中的主要人物因常年积劳成疾,在工作岗位上病逝。2019年2月2日,县里的、乡里的、村里的,领导和亲朋好友来为他送行。全书就以此场景为引子,进行切入与展开。作者精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突出人物个性,推动故事进展,强化情节张力和温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审美印记。更具匠心之处是巧妙设置人物内部个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彼此之间的戏剧纠葛,多重层面的描绘,在波澜起伏中建构出强有力的审美冲击。人物性格的巨大差异为纪实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审美品格,一个个独具个性的形象背后浓缩的是驳杂的现实困境,让读者在阅读中有所思考和感悟。
刘巧玲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不是概念化的符号,引发的思考和感悟,也不是简单的标语口号。过去我们读到的大量纪实文学或小说、散文,在描述农村的生态问题时,总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对立位置,总是高喊着“战胜大自然”的口号。《乡野长歌》中的第六章“小流域治出青山绿水”,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环保理念,把与“大自然斗争”转变为充分“依靠自然修复”。20世纪80年代,青豆沟人通过“万亩滩大会战”的方式,想一下子改变水土流失的问题,不考虑自然规律,所以收效甚微。上世纪90年代,青豆沟人根据大自然的水土流失规律,制定出水土保持规划,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和骄人的成绩。这种通过依靠大自然规律而创建的“增粮田、保水土、惠民生”的系统生态工程,是很值得推广的。这正是这本书的主题意义所在,当然也是读者阅读的收益。
刘巧玲在这本书中写出了青豆沟村党支部如何带领村民把“粮田”变成“良田”,提高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并且坚持走好种植养殖良性循环的“大农业”之路。青豆沟村还努力进行“新农人”的培育,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提升了这本书的主题意义,增强了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刘巧玲的写作技巧更为成熟。全书的结构布局自然顺畅,读起来很容易顺势进入,渐入佳境,引发思考。刘巧玲的语言优美、简练、明快,全无做作雕琢之感。
这本纪实文学的成功,显示出刘巧玲还蕴藏着丰厚的创作潜力,希望她今后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