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读书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展览?

——由“亮丽北疆 绘鉴青城—呼和浩特市绘画·设计文献展”引发的话题

■何瑞乐 孔铁铮

金秋时节,“亮丽北疆 绘鉴青城—呼和浩特市绘画·设计文献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幕。据了解,这场展览从策划、筹备到落地,历时较长,费力较大,因为这场展览不是时下司空见惯的那种应时应景式的展览,而是具有学术视角的积极探索。在今天这样五色炫目、信息泛滥的时代语境下,可以说不缺新闻也不缺展览,缺的是能够深入人心、滋养人心,具有审美引领作用的高质量的展览。通过这场展览,引发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如:一座现代化省会城市的文化建设中美术应该起到什么作用?什么样的美术作品具有文献价值而不是一阵风?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什么样的美术展览?

当前我们倡导融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于一体的“北疆文化”,本场展览是主办方呼和浩特市文联、呼和浩特市美协、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聚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一项具体举措,也是呼和浩特市美术家浓墨重彩描绘“美丽青城 草原都市”的一次艺术实践。呼和浩特北倚阴山,南望黄河,是位于祖国北疆土默川平原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气质,千城一面必然会令人生厌。艺术家们在呼和浩特这块热土上的艺术活动和审美创造对于城市的文化建设、对于市民的精神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当代以来,这座城市曾活跃过不少艺术大家,如沈逸千、邱石冥、尹痩石、卢宾、金高、王济达、妥木斯等等,他们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亮丽的底色,他们的作品是宝贵的财富,呼和浩特的美术史不能忘记他们的业绩。在“亮丽北疆 绘鉴青城—呼和浩特市绘画·设计文献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不少老前辈的作品,有解放前的作品,有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各个时期的作品。如那日松《乌素图牧歌》1963年、燕亮《白塔》1982年、王延青 明锐《昭君出塞》1984年、程旭《火车站顶棚壁画》1995年、侯德《草原礼赞》1997年、妥木斯《呼市北郊傍晚》2016年,众多作者都是很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画家,作品表现内容都与呼和浩特有关,理应属于呼和浩特的美术文献。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载体,而且要记录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文献具有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本次展览的不少绘画作品、设计草图皆具备一定的文献价值,从中可见展览的主办方、策展团队具有历史的眼光和研究的视角。

本次展览以主题“亮丽北疆 绘鉴青城”为主题,旨在以绘画的方式见证、展现呼和浩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之美。展览的展陈设计主要包括美术家作品、文本和手稿等几个部分。文献展区展出50余位美术家的60余件作品,均来源于内蒙古美术馆馆藏、画家本人及家属,这是对呼和浩特现当代美术发展概况的梳理;当代展区的百余幅作品展示了新时代呼和浩特的发展新貌。展览不仅可以观看,还有大量文字信息可供阅读,在观看与阅读的交错中,细细品味一座城市的美术文脉。这场展览从美术设计文献的视角去梳理作品,体现出学术研究的视角。展签上印了画家的详细介绍、相关评论,反映出展览筹备的用心和对艺术家的尊重。

社会美育是当前广受关注的一项工作,观众的艺术审美需要艺术家、美术馆多方努力共同去引领,去陶冶。美术家、美术工作者、美术组织管理部门对于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有着责无旁贷的审美教育功能和职责。我们应当看到,观众的艺术审美能力需要提升,也正在提升,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观众需要的是有人文厚度、有审美高度、有思想力度、有情感温度的展览。新时代的美术展览应该有新的亮点、新的任务,因此,美术展览的策划、举办,不能匆忙草率,应当具有学术性,起到滋养人心、引领审美的作用。 从这种意义去看,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应当给“亮丽北疆 绘鉴青城”这场展览点赞,因为这不是一阵风式的展览,至少,展览的画册将为呼和浩特地区美术史的撰写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本文作者何瑞乐为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二级文艺评论,孔铁铮为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在读硕士)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