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北疆文化的和林格尔元素

●刘妙

天苍苍,野茫茫,大自然把北疆山川大地绘制出了无穷的魅力。位于阴山南麓的和林格尔县,历史上素有“畜牧广衍,龙荒之最壤”的美誉。

先秦时期,中原与北方的戎、狄,形成了各自的文明。中原大地创建了古代农耕文明;北方戎、狄创建了古代游牧文明。戎、狄和中原华夏民族在共同的家园里,围猎、耕农、事牧,从而在共处的交融、冲突和碰撞中,又共同创造出古代中华文明。史书记载,先秦之前,和林格尔县就分布有戎狄的不同部落。

公元前655年,重耳因为父亲晋献公的追杀,逃到了狄(翟)国。到公元前643年,重耳在狄一共居住了12年。

1986年,和林格尔县土城子盛乐古城遗址出土了铭文为“耳铸公剑”青铜短剑,据考证是晋文公重耳奔狄,祭祀祖宗时瘗埋的一把剑。从这把剑出土的时间和空间看,充分证明盛乐早在春秋时期就与中原有了密切关系。所以,“耳铸公剑”内含着春秋时期中华文明的盛乐元素。

狄国是重耳母亲的故国。出土 “耳铸公剑”,证实了重耳奔狄住在盛乐。并且在这里娶妻生子,留下了春秋时期一段民族和合的佳话。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疆拓土,促进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胡服骑射的大略,不仅铺平了联合楼烦、林胡一致抗秦的道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为了便利于新扩地域,修通通往代地的道路,顺畅地到达云中盛乐,成为一条远古最早的“丝绸之路”。往北可经阴山白道至北海(贝加尔湖),与匈奴贸易往来,成为当时“代马胡犬”的输入通道。往西沿黄河上游,即今天的110国道至青海省格尔木,应为昆山之玉的输入通道。草原丝路的开通,置于战国时期的成乐才,是重要节点。中原与北方和西北民族地区通商贸易,穿越林胡、楼烦、北狄等游牧民族之地,是一条文化认同、民族包容的草原丝路。

秦汉以来,和林格尔县一直延续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历史。秦置成乐县,西汉为定襄郡治。西汉时,定襄是汉朝与匈奴交往的主要通道。公元33年,胡汉和亲,定襄郡治成乐,成为昭君出塞线路的重要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部迁居这里,成乐改称盛乐,盛乐成为首领拓跋力微原始国家和后来代国的都城。拓跋珪创建北魏,继续建都盛乐,历史上号称北魏第一都。盛乐从拓跋力微以来,有15位拓跋部的首领在此即位,另外,在代国的7位代王中,有6位代王以盛乐为都。公元386年,拓跋珪创建北魏,定都盛乐。公元396年,拓跋珪称帝,开启了封建帝制,北魏走向鼎盛的盛乐时代。使盛乐成为帝王之都,盛乐本土成为帝王之乡。

新店子镇有榆林城村古城遗址,是西汉定襄郡武城县治和东汉武成县治遗址。武成是小板申东汉护乌桓校尉墓葬之地。著名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即指这座墓葬的壁画。墓主人为东汉护乌桓校尉。

在大红城乡大红城村,有西汉定襄郡骆县县治遗址。骆县盛产驼马,所筑城池命名“骆”。北魏拓跋珪的儿子拓跋嗣即位为太宗,尉古真为鸿飞将军,率众五千,镇大洛城。此城即大红成古城遗址。(见《魏书·列传》:“太宗初,为鸿飞将军,率众五千,镇大洛城。”

黑老窑乡古城窑村,是西汉定襄郡武进县县治遗址。武进城遗址附近,出土“大泉五十”铜钱范。 “大泉五十”铜钱范的出土,说明北疆武进是重镇,货币流通量也较大。

舍必崖乡东营子、布代沟两村之间七星堆,实为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大型墓葬,出土汉、唐钱币,金代铜镜、各种陶器、残砖破瓦等,还出现房基、坑灶等。过去经常出土箭头、茅等。疑最早是一座汉代古城,后置北魏云阳县。

拓跋部时,在今巧什营镇置有都城和行宫,即云中盛乐宫,《山西志辑要》曰:“北魏金陵在盛乐城西北。”北魏金陵葬有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晃、拓跋珪、拓跋弘6位皇帝,11位皇后,22位陪葬王公,是古代庞大的帝王陵墓。

北魏盛乐也是《敕勒歌》的故乡。公元402年,斛律金的曾祖父倍侯利,率部内附北魏,拓跋珪赐倍侯利孟都公的爵位,相当于封地盛乐。公元443年,即太平真君四年,北魏置朔州,治在盛乐。于是,驻牧盛乐草原的敕勒斛律部,称为朔州敕勒部。斛律金于公元487年出生在北魏朔州敕勒部,长大后亦为部落酋长。他们的部落在这里诞生了敕勒语《敕勒歌》,斛律金又创作了鲜卑语《敕勒歌》。

隋朝初年隋文帝为了安置归附的突厥部落,在今县域境内为突厥可汗筑紫河镇、大利城、金河城三座城,作为可汗行宫。隋炀帝改州为郡后,地域概念的大利、定襄郡、大利县,都是一个地域。突厥启民可汗驻牧大利,统领归附隋朝的突厥部落。当时,定襄郡有太守,突厥部落有可汗,可汗统领部落,太守管理郡县。民族驻地与行政建制同时在一个地域并存的历史,说明隋朝当时开创了地方建制管理制度的双重性。

盛乐古城遗址内,有唐朝古城遗址,如唐朝的单于大都护府、唐方镇、唐振武城遗址。单于大都护府是唐朝为管理突厥民族而创建的。唐朝当时实施了民族地域管理的具体制度,其中有多任突厥首领担任过都护。

当时,线麻纺织品胡女布、野马胯革是单于大都护府著名的土特产品和贡品,野马胯革就是马皮鞣制的皮革,是制作铠甲的重要原料。

盛唐时,这座城池为唐朝方镇之一,即唐朝的一方军事区域。中晚唐从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开始,这座城池为唐方镇振武。回纥商人,物资以驼装运,去往振武的大道上,长长的驼队首尾相连。

唐朝末年,沙陀族的部落酋长朱邪赤心唐赐姓名李国昌,在盛乐为官,任命振武节度使。

当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马背民族沙陀以盛乐为后方,部落壮大,创建后唐。盛乐振武走出了沙陀部的六位帝王,成为后唐的帝王之乡。

辽、金、元三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长达460多年。在《辽史》《金史》《元史》和地方史中有生动的记载。辽代,盛乐古城置辽振武军。公元1005年,辽振武军并置榷场(商贸市场),是辽代北方最大的商贸流通市场之一。

1964年,盛乐古城遗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在今和林格尔县境内设置玉林、云川二卫。玉林卫遗址在今新店子镇榆林城村。蒙古俺答汗通过玉林卫,与中原地区和平互市,促进发展了漠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城市建设云川卫遗址在今大红城乡大红城村。明朝撤消云川卫,这里开始称红城。红城与山川河流、自然地理关系密切。浑河洪水的颜色、浑河红色的淤土、红城红褐色的城墙,故名红城。这种大自然的符号,也是历史深刻的记忆。

“和林格尔”在清朝名正言顺,在清朝康熙年间置驿站二十家,蒙古语即“和林格尔”,乾隆元年设厅治。和林格尔隶属归绥道,开化于乾隆年间,城镇名称为和邑。《和林格尔县志(草)》(民国):“三晋富商,争先投资,设立营业。道志载:‘境内当铺二十有七号,他亦称是。’一时,行旅如云,商货如山,金融充斥,为口外第一繁盛区。”乾隆年间的和邑,流通发达,买卖兴隆,有“雁塞重关、丰南灵境”的美誉。

和林格尔县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赓续不断。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是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华历史之美,永远不可磨灭。我们一定要提炼好中华文明的盛乐元素,讲述好和林格尔县的历史之美。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