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年,突厥政权瓦解,10余万突厥人归附唐朝。唐太宗将这些突厥人安置到“河南地”(大致范围为河套平原黄河以南地区)。708年(唐景龙二年),唐朝为加强对原突厥故地漠南地区的统治,在今内蒙古境内沿黄河修筑三座受降城以防御突厥,即西受降城(今乌拉特中旗奋斗村古城)、中受降城(今包头市敖陶窑子古城)和东受降城。
唐东受降城是唐代重要的军事城堡和受降地点。据杜佑《通典》记载其地理位置位于“胜州去东受降城八里”,表明当时的东受降城位于胜州(今十二连城)东北八里。据此推断,该东受降城位于托克托县境内。其古城遗址,存有争议,一说为哈拉板申西古城,一说为蒲滩拐古城。
(一)哈拉板申西古城
哈拉板申西古城,位于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西城。李逸友先生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对哈拉板申村古城(东城及西城)进行了考察,并详细介绍了古城形制、规模和遗物等。哈拉板申西古城位于古代沙陵湖旁,大黑河流经城北,因受河水、湖水侵蚀严重,城墙基本倒塌。现今城墙残高约 1 米,古城形制呈不规则,东墙长约 450米,东西宽约 450 米,西墙残长约 200 米,其南半段向内折约 30 米,西南角北河水冲毁,南墙残存东半段 300 米。在古城地表采集到折扣罐和折扣盆等残片,以及几何纹砖、八角纹加十字纹的“卷云纹”瓦当及简化动物瓦纹当等遗物。由于哈拉板申西古城被河水、湖水侵蚀严重,并未对其进行正式发掘研究。
(二)蒲滩拐古城
位于托克托县双河镇蒲滩拐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山梁前沿台地上,南临黄河。蒲滩拐古城地势东高西低,南为坡地,北为深沟。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 375 米,东西 350 米,南北向,现存东墙、南墙东段及北墙东段,基宽 5~6 米,残高 2~3 米。城墙为夯土板筑,底宽20米,夯层厚0.06米~0.1米。不见马面和瓮城等设施。地表可见遗物有建筑砖瓦和残陶片,还发现了残断和完整的铁甲片,且这些器物在地下几十厘米的文化层均可见到,其中残陶片的图案与十二连城唐代的胜州城造型相似。且发掘出唐代的莲花纹瓦和“开元通宝”铜钱,另发现两个内施黄釉的实足陶碗底部,还发掘出完整的铁矛和铁质骨朵等武器。古城南部矗立着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大土堆,当地人称为“王墓”。其高为5米,应为与古城防御相关的烽火台。
据史料记载,唐东受降城是唐朝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也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场所。其时,东、中、西三座受降城的建立,不但节省了大量军费和人力,也有效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稳定了北部边疆。在这种安定的环境下,内蒙古地区的生产得到恢复,农业和畜牧业较快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