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法治呼和浩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市人民检察院:以检察听证促公平正义可见可感

本报讯(记者 梁婧姝)近年来,市人民检察院按照上级检察机关的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落实“应听证尽听证”的工作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扎实推进检察听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充分发挥了检察听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治理、落实司法为民、提升检察公信力的重要作用。市检察机关用精准履职深化司法民主公开,让案件当事人既解开“法结”又解开“心结”。

强理念,以检察听证回应人民期盼。市人民检察院树立“能听证尽听证”工作理念,积极打造“听证+监督程序+矛盾化解”的“1+N”听证格局。两级院领导主动履职推进听证工作做深做实,带头做好释法说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检察机关院领导主持听证307件,占比48.70%,其中,检察长(一把手)主持听证158件,占比15.24%;副检察长主持听证270件,占比26.04%;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主持听证77件,占比14.75%。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检察机关开展检察听证1037件次,数量位居全区首位,案件类型覆盖“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形成首府检察听证品牌效应。

抓管理,以检察听证助力能动履职。在全区率先组建听证员库,研发“青检听证”小程序,根据案件类型、涉及专业双向适配选取,确保来自社会各界的253名听证员精准参与听证评议。保证检察听证工作精细化开展,出台《呼和浩特市检察机关审查案件听证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10项工作机制,通过听证案件内部审核把关监督机制对办理案件过程“加把锁”,切实把司法责任制落实到位。

求实效,以检察听证服务司法办案。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聚焦群众身边的“小案”,做好实质性矛盾化解工作。清水河县北堡乡川沟村村民因邻里纠纷引发故意伤害案,清水河县检察院检察官深入大山腹地,将检察听证会开在当地党群服务中心,以人性化司法模式把乡邻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听证会后,常态化组织案件回访、普法下乡等活动,打通听证工作“最后一公里”。赛罕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时,就是否可以以认购海洋碳汇方式进行替代性修复举行公开听证会。听证会上,检察官现场连线海洋碳汇专家,远程咨询海洋碳汇生态代偿的可行性等问题,与会听证员展开深入讨论并同意检察机关的处理意见,该案的办理是首府检察机关以“生态司法+蓝碳修复”机制促进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有益探索。

今后,呼和浩特市检察机关将以“案听审、事查明、理说清”的法治模式,用“程序正义”促进“实体公正”,让检察听证真正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示范窗。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