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呼和浩特:扎实推进国企改革 国有经济增活力添动力

●本报记者 云艳芳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相关政策要求,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在提升运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盘活闲置资产等方面取得了实绩实效。全市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重点展现在“三个提升”“三个突破”“三个优化”上。

经营收益实现“三个提升”

坚持将扭亏脱困作为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力破解亏损困局。经营效益大幅提升,截至11月末,整体实现盈利6.4亿元。资产规模稳步提升,通过加快资产入账、盘活闲置资产、解决半拉子工程等措施,企业资产运营效率明显提高,截至11月末,企业资产总额2251.41亿元,增长8.8%。主业聚焦度持续提升,通过推进专业化产业整合、加快清理子企业、强化增量投资管控等措施,共整合划转、清理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各级企业17户,截至11月末,国企共实施项目84个,累计投资111.25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89.29%,其中2023年新增投资6项,均为主业类投资,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深化改革取得“三个突破”

三年行动取得突破,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完成77项改革任务,在自治区考核中排名第一,率先在全区出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实施意见》,确保改革有效衔接不空档。“五定”改革取得突破,率先在全区深入实施“五定”改革,预计压减内设机构数量11.7%、中层管理人员编制13.9%,进一步精简规范企业用工,确保企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企业减负取得突破,市国资委制发《市属国有企业扭亏减亏三年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确扭亏减亏目标,从对标先进等八个方面提出扭亏减亏措施,督促指导企业“一企一策”制定“可操作、可量化、可检查”的扭亏减亏工作方案,用三年时间着力扭转企业效益低、亏损严重的局面,全面打赢亏损企业扭亏减亏攻坚战。

管理机制实现“三个优化”

投资管控持续优化,对企业投资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事前督促企业编制年度投资计划,事中按月跟进调度项目进度,事后开展专项审计,进一步规范投资管理。监管机制逐步优化,在监管内容上,严格出资人权责清单行权履职,制发14项监管制度;在监管方式上,建设完成我市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数据平台,对“三重一大”等事项实行在线实时监管;在监管体系上,制发指导监督旗县区国资工作计划,推动构建全市国资监管一盘棋。考核内容更加优化,修订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强化对“一利五率”等质量效益指标的考核,考核权重较往年提高20—30个百分点,占整体考核分值的50%以上;同时综合考虑企业功能定位、行业领域、发展阶段等实际,拉大考核差距,实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考核导向。

下一步,我市要做好经验总结,推深做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一步深化国企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提升国企经营效益,聚焦主业加强与产业头部企业的合作,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国企上市,不断做大做强国有资本。要以经营业绩为导向,持续完善国企考核制度,健全体现实绩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活力效率。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资监管与公司治理更好衔接、与企业功能使命更加精准适应,切实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