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读书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乡村生活、时代印记与文科的版画世界

——谈谈“文科版画作品捐赠展”

草原的早晨

德胜沟秋色(套色木刻)

小骑手

昭君墓(套色木刻)

■王鹏瑞

癸卯岁末,“文科版画作品捐赠展”在乌兰察布市图书馆举行。闫文科先生是我区著名画家,内蒙古日报社原美术编辑室主任,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以大量优秀的版画作品在区内外频频亮相,成为内蒙古版画创作最为活跃的中坚力量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画和书法的创作中,完成了大量表现草原生活的工笔画、水墨画以及题材丰富的书法作品。此次文科先生将其从艺60余年倾情创作的120余件版画作品,无偿捐献给家乡乌兰察布市图书馆特藏文献库。此举既是文科先生对家乡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乌兰察布市美术界、文化界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收获。有感于先生的慷慨无私之举,我想在此谈谈对其版画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文科的版画创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在乡村小学任教的文科创作了木刻版画《乡村小学》,作品取材于他身在其中的现实生活,风格纯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随后该作入选了由中国美协和华北五省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华北地区年画、版画展览”,这给年轻的文科以极大的鼓舞,并由此奠定了他从事版画创作的信心和决心。

文科版画创作的高峰期是上世纪80年代,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一百余幅木刻作品,可谓井喷式地爆发。究其原因,我以为一是他前期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长期的艺术实践储备,二是1982年他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的结果,三是他自身的勤奋和对艺术的执着。

文科1963年毕业于集宁师范学校美术班,被分配到丰镇县的一个乡村小学任教。在随后的几年乡村生活中,他不但对北方农村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有了深入了解,而且培养了朴素的思想感情和朴实的作风,这对他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1970年,文科调入《乌兰察布日报》做美术编辑和记者,这使他有机会经常深入草原牧区采访、写生,使他对内蒙古中西部的牧区生活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并对草原人民和草原大漠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期间他画了大量生活速写,积累了丰厚的绘画创作素材,成为其日后艺术创作的丰富宝藏。1982年,文科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这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学习深造,文科的绘画基本功得到很大提升,而且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创作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在美术圈,文科对艺术的勤奋和执着是出了名的。无论是上学时还是参加工作以后,他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坚持画生活速写,并因此练就了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他因速写而获益,速写也成为其最大的“本钱”,我们从其出版的三本速写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文科有感于现代化进程中版画从观念到形态所发生的变化,停止了版画创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画和书法的创作之中。但我以为,版画(主要是木刻版画)是文科艺术创作的最大优势,他在内蒙古美术界的地位因版画而确立,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许多优秀版画作品已经载入内蒙古美术史册,在自治区70余年的美术创作长廊里熠熠生辉。

那么,文科的版画创作有哪些特点呢?对我们今天的美术创作有哪些启示和借鉴意义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科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信念,不管在什么年代,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坚持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发掘表现题材,绝不凭空杜撰。如60年代的《乡村小学》,70年代的《山村春早》,80年代的《家住小镇组画》《小镇牛市》等都是其亲历生活的真实写照。从80年代开始,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表现内蒙古的草原生活上,这是他经常深入牧区采访、写生的结果。文科不但能够在独具魅力、特色浓郁的草原生活中把握绘画题材,而且善于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画面和美的瞬间。其作品生动朴实,具有典型的生活场景、丰富的生活细节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如作品《春风》《接羔时节》《草原深处》《新圈》《四月》《四级偏西风》等,以及许多充满生活情趣的版画小品,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是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殷切希望。这是一个大命题,我的理解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指向和心灵脉动要与时代的脉搏相吻合;二是作品要为时代发声、具有时代精神,要与时俱进。白居易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和石涛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这层意思。文科正是这一思想的坚定践行者,他的作品大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散发着不同时期的鲜活气息。如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小学》《山村春早》《北疆哨所》等。改革开放以后,他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用手中的画笔和刻刀为内蒙古大草原和新时代而歌,创作了许多优秀之作,艺术创作进入一个新境界。如《家住小镇组画》《小镇牛市》《牧驼人家》《温暖的蒙古包》《浩特静悄悄》《巴德玛的羊群》等颇具代表性。

三是积极健康的艺术品格。文科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艺术家,成熟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艺术为人民的使命,始终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看待生活和艺术,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愫,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总是从正面来讴歌和表现草原,使他总是对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希冀。他用他积极健康又充满人性光辉的画面来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来讴歌真善美,呼唤真善美。如《入阵图》的欢快,《草原的早晨》的希望和朝气,《离弦之箭》《牧马人之歌》《远去的蹄声》的速度与激情,《晨曲·驼声·牧歌》的抒情与诗意,以及《接羔时节》《四月》《回娘家》《圣洁》的母爱体现与温情,等等。

四是纯朴多样的形式语言。在艺术表现上,文科版画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造型生动纯朴,构图丰富多变,黑白概括鲜明,刀法简洁有力。这显然得益于他坚实的造型能力和对版画语言的谙熟。在文科那些张弛有度的画面上,不但具有整体的审美追求,而且具有多样的形式语言。文科善于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取得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如《家住小镇组画》刀法的灵活多变很好地表现了小镇生活的丰富多彩;《小镇牛市》人与牛的造型处理及圆口刀的运用,把北方小镇独特的生活形态表现的纯朴而浓郁;《入阵图》人与马的错落交织及满构图气势,把草原上赛马前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草原的早晨》压低的地平线及拉近的儿童与骆驼,生动地表现及寓意了草原上初升的太阳的生机与朝气;水印木刻组画《晨曲·驼声·牧歌》用色彩和木版肌理营造画面氛围,迷蒙而动人;《牧马人之歌》采用三联画的形式,通过对型体的概括和抽象化处理,生动地表现了草原骑手的飒爽英姿;《大风天》《新圈》《家乡的河》《远去的蹄声》《巴德玛的羊群》通过简洁概括的形式处理表现浓郁的草原生活,突显了版画的独特魅力;《敖包相会组画》《圣洁》《七彩飘带》的构成意识和现代感,等等,不一而足。

文科这些充溢着真情实感、散发着纯朴之光的优秀作品自有其动人之处和当代价值,对今天的内蒙古美术创作也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因为说到底,艺术的本质不是形式的游戏和技术的堆砌,情感与精神的力量才是永恒的。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