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下一篇

春天已在不远处等候

■安黎

旧年退却,新年前来,天下众生,无论少长男女,无一不站在了岁月握手的交会点上。此时,酷寒还在,雪霜且住,但一经跨过元旦,天地必然会迈向春天,万物都将迎来新一轮阳光的沐浴。

的确,春天已在不远处等候,春风已在南国起程,春潮已在江海深处涌动。明丽的春天,仿佛是大自然导演的一场盛大演出,浓妆艳抹,花枝招展。每一株小草,每一棵树木,每一芽幼苗,每一朵花蕾,每一道欢快的小溪,每一只鸣枝的小鸟,都是春天这幕大戏的演员,都在用自己的葱绿、跃动和绽放,烘托演出的热烈,为即将来临的春鼓劲加油。

春天是美好的,是和煦的,是温馨的,仿佛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既神采飞扬,含情脉脉,又夹杂些许怅惘,略显犹疑。

春天,心之所驰,神之所往。但我们在极尽赞美春天的时候,也不能对其他季节怀有偏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足够容纳四季的轮回。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优长。之于生命,四时皆不可或缺。夏天的酷热,催促植物的葱茏,给瓜果注入了甘甜;秋天的沉静,给了庄稼成熟,给了农人收获;而冬天,带来土地的休养生息,为另一场繁花似锦蓄势聚能。

冬天是季节里的耄耋老者,皱纹纵横,毛发稀疏,外观颇为粗糙。但正是冬天的深沉,让喧嚣沉寂,让浮华褪去,让人心素朴,让头脑清醒,让万物复原自己原有的本真。人们利用冬闲,盘点一年的收成,审视自己的得失,并为下一年的进发未雨绸缪。单就植物而论,即使是冬天,也没有就此龟缩起来。当雪霜阻挡了朝上生长的势头时,它们就朝下生长,把根须刺入土壤的腹部。树高千尺,依托于根有百丈。就连那些微不足道的小草,叶茎虽然枯黄,根却并未消亡。聪明的小草,只是把根小心翼翼地隐藏了起来,并以无与伦比的毅力,忍耐着寒风的抽打,静候着春暖的到来。势单力薄,无力与冬寒对抗,那就耐心等待。等待,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借机强壮根基,扩充内蕴。只要根活着,希望就还在,来年就会“春风吹又生”。

人是时间的孩子,被时间深情孕育,被时间诚意接纳。在时间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跨越生命的四季,感受冰与火,品尝酸与甜,历经沉浮。泥巴,忍受了高温,才成为了瓷器;矿石,经过了烈火的冶炼,才能成金……而人,没有谁是在保温箱里长大的,也没有谁未被雨水淋湿过,更没有谁不曾被绊倒过。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就此躺下,再也不肯起来;遭遇挫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视挫折为拦路的虎狼,从此再也不愿朝前移步。人生的路,犹如一趟跋山涉水的远足,顺畅或坎坷,一马平川或山高沟深,皆不足为奇。也许,后者才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它磨砺人的意志,赋予人智慧。当人练就足够强大的精神内力时,就会背负山石腿不颤,饱经沧桑志不移。

生命的沉浮,仿佛一部连续剧,里面荡漾着欢笑,也充溢着泪花;有相聚的欢悦,也有离散的愁绪;有欢庆,也有叹息……无论在群体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是举足轻重,还是无关紧要,每个人都是自己这幕戏的唯一主角,也是这幕戏的编剧。如何写好人生这幕大戏,是让自己光彩夺目,还是黯然失色,用莎士比亚的话说,就是“全凭我们自己”。在有限的演出中,打磨每一句台词,拿捏每一句唱腔,把做人当作头等使命,以真诚面对纷繁的世界,以善良对待各色人等,以大爱融化曾经的敌意,从而让自己成为一束光、一盏灯、一炉火,去温暖他人。哪怕渺小得宛若一滴水,哪怕柔弱得宛若一根草。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不是得到了多少,而是活成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日月在交替,季节在轮回,日子重复着日子,新年覆盖着旧年。回望来路,我们也许有太多的收获,也许有太多的无奈,也许有太多的慨叹,也许有太多的感悟。然而,无论怀着怎样的心情出发,我们都要坚信生活的列车总是在一路向前,希望就在前方。还要坚信,时间能将新的化为旧的,能将无的化为有的,能将少的化为老的,能将今天化为昨天,能将现实化为历史,能将陌路人化为好友,能将肝肠寸断化为风轻云淡……在时间的页面上,幼苗在生长,草木在茁壮,生命的长度在延伸,精神的储存也在加厚——当我们读懂了时间,并意识到每个人的时间皆有配额时,也许我们能学会珍惜,并明白和解的意义。是的,我们来到人间,就是为了爱。爱世界、爱天地、爱植物、爱动物、爱路人、爱邻居、爱同事、爱亲朋……相信别人给予我们的,一定也是爱的回响。爱与爱叠加,善与善合流,尘世间光泽闪烁,眼中暖光弥散。人沉浸其中,冬天也是春天,黑夜也是白昼。

春天快要来了,花蕾已在偷偷含笑,草木已在渐渐苏醒,冬眠的心情也已在翩翩欲飞。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憧憬,新的出发。伫立新旧交替之间,在回眸过去和畅想未来之际,我也要献上自己对新年的祈愿和祝福:祈愿世界和平,祈愿国泰民安,祈愿风调雨顺,祈愿大地翠绿,祈愿老年人老有所养,祈愿中年人劳有所获,祈愿青年人心想事成,祈愿孩子们成为无忧无虑的天使!与此同时,也祝福花开,祝福果香,祝福牛羊撒欢,祝福鸟儿翔飞,祝福庄稼旺盛,祝福亲友安康,祝福天下人各得其所,拥有幸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