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彩霞)今年,赛罕区将聚焦城建、教育、医疗、养老、物业、保暖等方面,实施城建民生项目157项,用心用情保障改善民生,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20场以上,新建零工驿站10个以上,围绕“两个园区”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实施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和“五万产业工人留呼工程”,吸引大学生就业创业和产业工人留呼就业各1万人以上。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等就业服务。年内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以上。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全民参保,加大特殊群体关爱保障力度。持续推动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新建养老公寓1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3个以上;建成托育机构5家。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0套,交付“保交楼”房屋6133套,推动双树、保全庄、西古楼、天平营、南地、徐家沙梁、喇嘛营7个棚户区改造,建成回迁房6301套。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全面实施温暖工程。
持续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全面落实好《呼和浩特市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条措施》,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新建续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新增学位2.24万个,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8所。加强“校地共建”,借助京蒙协作“教育倍增计划”,积极争取引进北大金秋、北二外、首都师大、华东师大等合作办学项目,打造高质量共建校4所。招聘各类教师700名,继续推动“同工同酬”,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校长、教师、班主任、教研员”四支队伍;开展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提升办学教学水平。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持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质量。
加快建设健康赛罕。充分发挥辖区三级公立医院资源集中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和医联体建设,实施“名医工作室”提档升级工程,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推动北京友谊医院内蒙古分院开工建设,创建内蒙古心脑血管医院为三级医院,打造国内一流心脑血管诊疗中心。启动建设赛罕区人民医院医养结合中心、赛罕区第二医院、昭乌达社区医院项目。打造覆盖镇街的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创建全国基层中蒙医示范区、3个国家级卫生镇、自治区级“无结核社区”。发展全民健身,建设全民健身路径30处,举办承办呼和浩特马拉松等群众性赛事活动12场。
聚力打造文旅大区。围绕擦亮北疆文化品牌,开工建设大黑河欢乐小镇、美岱休闲康养度假区、机车公园二期、浩翔草原城等文旅项目。创建马鬃山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打造白塔村、陶卜齐村为“网红”打卡村。依托“两个园区”,发展工业旅游。推动国际雕塑园二期工程建设、国际雕塑艺术馆创建为国家A级景区。扎实做好文物“四普”工作。提升改造赛罕区民俗文化馆和非遗传习馆3处以上。推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等申报国家级馆3家。办好“石人湾乡村旅游节”“消夏文化节”及非遗文创展等群众性文旅活动,开展文化惠民演出200场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