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彩霞
经过两年的高标准建设,新城区第一实验小学2023年9月正式全面招生。饱和招生之后,能提供48个班2160个学位,辐射周边27个小区。整洁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多媒体一体机、保护视力的护眼灯、崭新的课桌椅……目前,在校的530名一、二年级学生在这样优质的教学条件下,学习成长。
“学校有美术课、劳动课、音乐课,在这里不仅可以和老师学到很多知识,能交到很多好朋友。”学校二年级学生乌仁珊娜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所学校的各类教学功能室就多达二十几个,为10余个社团开展活动提供着丰富的场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在与主校新城区满族小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下,让这里的孩子们也享受着最好的校园生活。
学校执行校长郭丽敏向记者介绍,学校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星火燎原点亮未来”为校园文化的主题,要培养孩子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星少年”。学校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管理办法,融合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全面摸清首府学位短缺底数,在此基础上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建立学校建设项目一站审批“绿色通道”,学校建设年度督导机制和问责机制,推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土空间、人口布局相匹配。2023年,我市围绕“宜学”城市建设,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14所,新增学位7680个。打造“县管校聘”改革区域4个,招聘优秀教师2014人,增加中高级职称岗位3747个。全市中小学同频互动教室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市级民族团结示范校5所、自治区基地校1所。
2023年,我市出台《呼和浩特市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条措施》,提出让教育资源成为首府最突出的优势、教育公平成为首府教育最鲜明的特点、教育事业成为首府群众最满意的事业,让每个孩子都能好上学、上好学,打造全区教育中心,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马波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将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作为有121年办学历史的自治区名校,我市第一中学使命在肩,责无旁贷。呼市一中推动‘京蒙合作、市区共建、区域带动’的合作机制,与回民区共建了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扩大回民区优质学位;整合现有优质资源,打造区域教师研修中心,运用‘互联网+’发挥同屏互动录播一体智慧教室作用,让农村薄弱学校的孩子共享发展成果。”
今年,我市将打造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实施优质教育“四个一”工程,每个旗县区至少打造1所全区一流的优质初中和优质高中,补齐区域教育发展短板;新建续建中小学、幼儿园61所;加快建设中职园区,启动中职园区晋升高职园区工作;推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双高校”职业本科建设申报。实施一批智慧教育“数字化”项目,建设9所“未来教育”试点学校。完善一套“有机更新”的队伍管理机制,健全校长考核末位淘汰机制,不胜任的要撤换;完善教师和教研员任职“旋转门”机制,不称职的要离岗。搭建一个“以奖促优”的评估监测平台,把落实教育责任、提升教育质量纳入年终目标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奖惩、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出台一批关爱教育工作者的“暖心举措”,健全教师荣誉机制,选树先进典型,给予优厚奖励,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刚表示,2024年,计划实施的全市教育系统重点建设项目共计 61个,其中新实施项目30个,续建项目31个,新增学位合计6万个,努力在“宜学城市”的收官之年交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